写一个2017的丁酉鸡教育

一块饼干一场痛,能换一场教训否? | 〇〇肆

2017-08-31  本文已影响1人  盧sir
图片自网络

似乎已形成了某种规律,每次见到小侄儿,都会上演挨揍戏码,主角当然是他。

听说今天中午就被收拾了一顿,动手的还是最宠着他的他爷爷。不过我当时不在现场,只听说了个大概。晚上这一场倒是亲眼目睹,而且说来也跟我有点关系。经过大概是这样的:饭后吵着吃零食,大人不许,便自己翻出一包饼干,为了让他少吃点,我们便假装着跟他分着吃,于是就原地爆炸了。当时的情况是,他手里拿着一块饼干,却嚎叫着非要我手里的,我说他手上不是有了吗,他就边闹边把自己的饼干扔了。然后他娘就火了,接着自然一通收拾。

说实话,我当时也火了。不是因为他吵着要吃东西,也不是因为他哭闹撒泼,而是因为他突然发作的原因。因为我手里拿着一块饼干而把自己本来有的扔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目的不是吃,是占有,而且是完全的占有,宁愿我不要也不能给你。说直白点,就是自私。处于职业习惯差点就出手教训人了,幸好他娘出手快。

不知道以前的情况如何,但很明显,现在的小孩子会撒泼耍横的越来越多了。这是我的,你不能碰,不然我就又哭又叫;你戳了我一下,我一定要打回来,边打还边叫。这是经常见到的场景。而与之相对的是大人的反应,要么就对小孩说“要文明”“要懂得分享”,要么就直接上手一顿揍——当然,也有并不以为然的大人,此处略过不提。对于这些方法,我常常好奇,真的有用吗?如果有用,那为什么同样的情况还会一次又一次出现,甚至变本加厉?如果没有,那要用什么方法才行?

具体的方法我尚无头绪,不过有一点倒是能看出些问题来。

大人针对小孩子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很多时候都是即时性的,即,这个情况发生了,才给出相应反应。可是,一些行为的产生,并不仅仅是眼前的一时而已,更可能是一段时间的积累反映在当前场景中的样子。所以,如果只是处理当前情况,那根本就没触及到问题实质。就算一时解决了,今后遇到相似情境,得到相同触发,还是会出现同样情况。更何况,一些家长其实连眼前情况都并未处理好。

继续小侄儿的故事。他被自己的娘收拾了一通后,其实并未服气,仍然在哭闹。家长的教训声一直未停,但给出的指令并未得到他的主动反应。比如“不许哭”,仍然继续哭;比如“自己知道错在哪了吗?自己好好反省”,仍然只是闹,未见悔意。而没过一会,家长气消了,没有再继续“为难”他了,他就又开始蹦蹦跳跳开心起来。可在我看来,刚刚的问题压根就没解决了。或许家长也是嫌麻烦,便并未深究。可以想见,这样的情况肯定会一次又一次出现。就算每次都挨顿打,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也不是说每次都要刨根究底地弄清楚所有问题才行,毕竟孩子成长过程中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太多。但至少家长对小孩的一些情况心里得有一份谱,然后在平日里的教育里进行调整或加强。敷衍了事是最使不得的。


壹柒〇捌叁壹  篇〇〇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