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第十二》15:最常用的修行法门

2021-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论语·颜渊第十二》15:最常用的修行法门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圣人就是圣人,今人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圣人的话差不多都在《论语》里了,人家顶顶重要的事情,也就说了两遍。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话在《论语·雍也第六》中出现过,当时,老夫子为了和这回说的话区别开,在前面加了“君子”二字。“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付畔矣”,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君子是自强不息的,应当在一切人文上博学,同时还要归纳到自己当前的实践上,这样修行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

很显然,《论语·雍也第六》中那样说讲的是“君子”。既然是君子,还得从“文质彬彬”上来解。孔子讲“质胜文则野”,“质”差不多就算是一个人的遗传潜质了,用现在的电脑来打比方,更像是操作系统。如果后天学习与一个人的遗传潜质不相匹配,这个人便会显得朴野,好像有满身的洪荒之力难以发挥。或者是一流的操作系统,如果配上三流的操作系统,也是挺让人惋惜的事儿,总而言之便是那操作系统的长处显现不出来。反过来讲,遗传潜质太差,靠死掉书袋,只能是书呆子的样子。即便是超一流的应用放在老死机的操作系统上,也得死翘翘。这便是“文胜质则史”。

这种解释法,还是有些掉书袋。

还是孔子自己说得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所谓忠信,就是一个人的质,所谓“好学”,就是“文”所以来。质胜文不好,文胜质一样不好,只有文和质自然匹配、和谐泰然才是君子相——文质彬彬。

这次再讲,孔子他老人家把“君子”二字去掉了。即便如此,这个仍是老人家心目中君子最常用的修行法门。

一、迈出左脚去——博学于文

一应诗书礼乐,前人留下的一应典籍制度、著作学说,这些都叫“文”,学“文”要广博,要好学、勤学,通过不断地比较、印证,才能分辨真伪,形成系统的理解。

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

博学于文相当于向前迈出了一步。世界上最扯的问题是——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无论你怎样回答,都有逻辑上瑕疵在。世间事儿,没有那么多的逻辑,多数事情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到底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典籍制度、著作学说中找“答案”自然而然的起心动念学?还是博学于文,而后有了解决问题的本领,在现实世界中让问题一个一个迎刃而解?

很显然,因人而异,因时而宜,因势而宜。人,只是在合适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左脚迈了出去。

二、右脚跟上去——约之以礼

千看万看,不如经手一遍。

千学万学,不过学做真人。典籍制度、文章学说中学来的,终归是要落实到做人做事上的。能将所学归纳聚焦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就叫“约之以礼”。因为博学于文,做起事儿来有章法、有秩序,恰到好处,这就叫“约之以礼”。

左脚迈出去了,右脚跟上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否则人是无法向前行走的,也是站不稳脚跟的。

三、交替前行——不叛君子之道

人生很奇怪的,本领小时,碰到的事情难度也小。本领大时,碰到的事情难度也大。当然,也有小马拉大车,或者大炮打苍蝇的。但那些都算不上恰当的人生。前者感叹人生之苦,后者抱怨怀才不遇,说到底都是生不逢时或是没把自己的位置放对。

一开始本领小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迈出左脚去——博学于文,然后右脚跟上去——约之以礼。一来二回,时间久了,本领逐渐增大。于是,那些难题不断的找上门来。百思不得其解,还得下大功夫去“博学于文”。

阎锡山说:做事是人生的结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结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结果小,为做人即应当做事。

要想多做事,做大事,就得在博学于文上多下功夫,下大功夫。

如此交替在博学和践行之间下功夫,才是君子最常用的修行法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