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海微中医》养生妙论摘抄

2019-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绿树临风

        把自己看重了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张洪海解读:这是说的普通人,太看重自己了,看重自己的身体,看重自己身体的疾病,看重自己的身外宠辱,看重自己身外的穷通。因为这样的看重,所以,这些也就特别的重,许多倍的放大了这些宠辱和穷通,也就终日孜孜汲汲,没有释怀。因为这些不能时刻释怀的东西塞满了一个人的心胸,这个人的“风箱”被填塞的满满的,如何“咕咚-咕嗒”?没有了“咕咚-咕嗒”,何来的风气?没有了风气,何来的生气?

      所以,“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就是一个清虚寡欲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健康的人。虚空以养生,养生以载道,也还是“有无相生”,看似矛盾,实有真理存焉。

        知常曰明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张洪海解读:“大自然生生息息,循环往复,这是万古不变的规律,不遵守这个规律,妄自妄想,希求各种不可能的长生不老,那只会更加促使不测、意外的早日到来”。  人人都希望自己不生病,追求长寿,但往往事与愿违。看看民间多少老人,终生劳作,餐风宿露,粗茶淡饭,却能活到七八十,八九十,最后无疾而终。反而一些孜孜汲汲,讲究各种养生的会发生意外。意外出现了,却埋怨这些方法不对。不是这些方法不对,而是人的想法不对。

              最好的养生

        第十八章    张洪海解读:“最好的养生,是不知道养生。山里的老农,他们知道养生吗?一定不知道,但他们却在遵守着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遵四时,节饮食,淡情欲,顺自然,不养生而得长生;其次,就是懂养生,善养生,练功练吐纳,讲究饮食。这样有一定益处,但是让人会感到有些累;再次,就是一些想养生而又不知道怎么养生,终日战战兢兢,这个不敢吃,那个不敢动,举手投足之间也按照一些说法去做,时刻感到很紧张,很辛苦的人;最后,是不管不顾的人,这些人和第一种有相同之处,不懂养生,不知道养生,却又不养生,声色犬马,恣情纵欲,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得道

        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是“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张洪海解读:“得道的人,其实没有什么奥秘,只是顺从自然而已。从内心里发出对自然的尊重,就能感知到‘道’的存在,就能依照‘道’的原则去生活。自古至今,这个‘道’就是这样存在着,不管你是否懂它,尊重它,或者是企图抗拒它,它都在安排着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也都在它的安排下生活,任何抗拒、逃避都是徒劳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第二十七章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凡事顺随自然,恰到好处,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政,符合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老子认为,人不论贤愚优劣,物不论精粗巨细,都能顺乎自然清理,各按其所,各尽其用,这就是要妙之理。(注:本条目是我解读添加)

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张洪海解读:人的身体健康,自然最好,但不可强求,强求反而会更不健康;人的寿命,更不是强求来的,越发希望长寿,可能会越短寿。天天吃人参,结果吃成这样。人参是大补,但必须是虚弱的人才能有补的作用,身体很棒的时候吃了太多人参,结果是壅堵了脾胃之气,使脾胃不能很好的运化输布正常的饮食,水湿大量停留在身体内,还能不胖?还能有力气?”

    尹喜说完,给他开了健脾化湿、行气导滞的二陈汤。老子望着二人的背影,又说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知止不殆

第三十二章  张洪海解读:“知止不殆“”,殁世不辱。要知道节制,约束,大自然并不是你想要多少就给你多少的,如果欲望太多,贪得无厌,就是败坏的日子快要临头了。即“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太太的好心态(全文摘录)

        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身虽死而精神不亡。   

        前几天来找尹喜看病的那位高龄的老太太又过来,说吃了药,身体感觉轻松些,有力些。尹喜给她诊了脉象,又看了她的舌象,告诉她,您的病有些好转,各个脏腑的功能都还调和,只是这个情况,这个年龄,不会好的很快,需要一个慢慢的调理过程。

    老太太笑笑说:“我哪还想好的很快啊,只是老的慢些,不要让我难受就知足了。”

    尹喜也笑着说:“看您说的,您能知足,就是最好的药物啊,人啊,知足常乐,‘知足者富。’心里知足了,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心里就安静恬淡,心里安静恬淡了,消耗气血就少,所以啊,您会长寿的,放心吧。”

    老太太听了尹喜的话,自然很高兴,又说道:“我这么大年龄了,倒也不想怎么长寿,慢慢的过一天是一天,老天爷那天来叫我,我就跟他走。”

    尹喜听了老太太的话,高兴的笑了起来,说“哎呀,您这身体,说不定老天爷把您给忘了呢?”“哈哈,”老太太也乐了,说:“那怎么会呢,不管穷富,老天爷是谁也落不下的。这个我知道。”说着话,老太太站起来,接过尹喜的方子,走了。尹喜送她到门口,回过身来,看到老子也正目送老太太离去。看到她走远了,老子坐下说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正是说的这位老人家啊。一生谨慎,顺从规律,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所以能尽终天年;虽然年高,脏腑衰弱,但精神愉快而不颓废,也一定能长寿。”

    尹喜听了老子的话,连连点头,他知道这个“死而不亡”是许多人做不到的,有点小病或大病,便六神无主,慌张焦躁,这样,不但是身死,而且神亡,所以,死亡也就来的更快些。

          上善若水

第三十三篇,张洪海解读:老子曰:“你看这河水,灌溉了两岸多少生命,可是他说过自己吗?他有对这些生命说:‘嗨,你们知道吗?是我灌溉了你们!’没有。这就是‘道’。他就是这样,奉养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人;万物依赖他而生存,却不拒绝任何细微的或巨大的生命。一切是那么自然而顺畅,圆满而细致。”

    放眼河流的远处,是无穷无尽的流淌,河流的终点是大海。而人的生命呢?这个世界上任何生命都要经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又不可乖乱次序。

所有的生命都在道的安排下流向大海。 这就是“道”。“道”分开说,就是“阴阳

     

道是一剂良药,使天下人和平安泰

      第三十五章第,张洪解读:只要有香甜的心,便有香甜的岁月,便有香甜的一切。可是,如果过于贪图口齿的香甜,而不用心去品尝一切,那就有许多不是香甜的了。”

“是啊,“乐与饵,过客止。”如果只贪图五官享乐,道就不是道,香甜也不香甜了。于是,就有了人的悲欢离合,有了人的疾病痛苦,也就品尝到了各种痛苦。道的香甜,是用心感受而不是用五官感受的。用五官去感受道,道是淡而无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而道又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少欲以简,身心安泰

        第三十七章 张洪海解读: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不妄为,就能无所不为。按照道的原则和规律生活,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长而充分发展。所有的一切都在道的统治之下。贪欲的人,道知道,却不管他;恬淡的人,道也知道,也不管他—一切顺从自然。能过简朴的生活,约束自己欲望的人,欲望也就少了。欲望少的人,内心安静恬淡,想生病,想不长寿也难啊。”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少欲以简,身心将安泰。

    最真实的养生就是遵从规律,不妄求

    第三十八章  张洪海解读:老子曰:天地之道,存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真正得道的人,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会道,运用道,这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像你们医生,给人治病,教人养生,最后呢?还是有许多疾病许多痛苦,还有许多死亡。这本来就是自然的规律啊,是统治天地的君王,是不可违背也不可强化,只能顺从的。可是,现在的人,违背规律,各种贪欲丛生,导致发生各种疾病,于是就有了治病的医生;有了治病的医生,但还是有许多治不好的病,于是有了各种导引、按跷、祝由等保健方法;这些方法也还不能保证不生病,不长寿,于是,就有了各种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像那些吃人参的人,是最等而下之的养生方法,华而不实,浅薄之至,是最愚蠢的养生方法。”

“最好的,最真实的养生就是遵从规律,不妄求,不躁动,敦厚,踏实的过好每一天?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健康之道

      第四十章  张洪海解读:人的疾病是怎样产生的?阴阳和谐,气血流畅,就生命健康;阴阳乖违,气血不和,就发生疾病。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各种疾病也是生于‘有’,只是这个‘有’是对物质的过度占有,过度的占有,在体内瘀滞,阻碍气血流通,于是,各种疾病就产生了。‘有生于无,’这个‘无’便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产生‘有,’但必须是有节制、不造成瘀滞的‘有’,这才是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啊。”

    过度养生

《老庄佛儒寻中医52.老子无为(51)(五十章)老子曰:“这天地间的所有事物,本来没有对与不对,好与不好,所谓对错,好坏,都是人强加给这些事物的。上面我们说善与不善,也是这个意思。旱涝,狂风,寒热,疾病,海啸,地震等等人看来不好的东西,大自然没觉得什么不好,这是天地阴阳变化的必然状态。”

  “作为一个人,一辈子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有何欢?死有何伤?自从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这是谁也避免不了的。神仙可以长生不老,但是,有谁见过神仙?这不过是人在死亡面前的自慰罢了。”

    尹喜笑笑,说:“是啊,可是人们都怕死。因为怕,所以就努力去躲避它。”

  “躲避?能躲避的过吗?死亡在每一个人的前面等待着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躲避的过去。只是能尽终天年的不过三分之一。短命的也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自己跑步去把死神抓到手的。”

  “哈哈,”尹喜笑了,说:“为什么呢?这些人是不惧怕死亡的吗?”

  “正好相反。”老子也笑笑,接着说:“这些人因为太惧怕死亡,所以,就拼命躲避死亡,能听到的,能得到的,各种长生的药物,方法,无一不用,结果却过早的撞上死神了。”

  “嗯嗯,”尹喜点点头,说:“是啊,过度的养生,心里的紧张焦虑,反而会使气血郁结,脏腑功能失常,慢慢的生出了各种疾病,也就只有早亡一条路了。”

  “就是,”老子抬头看了看门外的天空,“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心气和平,恬淡虚无,顺从自然,不去做伤害健康的事,疾病和死亡就是老虎,就是刀枪,也不会伤害到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处在死亡的地方。”  以其无死地。

   

每天为别人做点事,不要心里只有自己

《老子无为五十一章》:道生万物,让万物顺遂自然。您自己掌握了‘道’的基本原理,去认真的实践它,放下了对自己的关心,去关心百姓的生活,这就是‘德’;您的行为正确了,不再去服食那些无用有害的什么‘丹砂’啊,‘五石散’啊,周身没有了心的纠结,毒药的伤害,自然也就健康了。”

      州长点点头,说:“是啊,以前只知道有自己,反而天天不快乐;现在忘了自己,整天为百姓奔忙,反而吃嘛嘛香,觉也睡得好,身体也轻松利索的多了。”

      尹喜拍拍州长的肩膀,说:“州长大人啊,您这是心气宽松而没有贪欲,脾气舒展而没有壅堵,肝气调畅而没有郁滞,肺气和顺而没有失宜,肾气固密而没有伤伐,五脏安和,所以就一顺而百顺了。”

生病是身体的提醒

老庄佛儒寻中医61.老子无为(60)(五十八章)

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再说了,人生病是身体给你提个醒,告诉你这个地方有问题了,需要注意,人听了身体的话,好好注意,养息自己,反而会避免了一些大病,这就把坏事变成了好事。听说过有个丢了马的人的故事吗?”

“生病也是这样,把它看成一件好事,这个病就轻许多,也容易治疗。”

    “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啊,世间万事都是这样,都是阴阳二气的交互往来,你看,今天这东北风,又是对前几天南风的反抗,所以,天又有些冷了。”

治人事天,莫若啬

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为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又笑笑说:“治标不如固本,放纵不如啬用啊。人生来的体质虽有不同,但大体差不多。为什么有人长寿,有人短命?还是一个爱惜啬用和放纵滥用的不同。啬用不是不用,不用则废;滥用是过度,是早衰。

啬用,就能及早的顺从自然;顺从自然就能为自己积累厚实的体能;体能厚实,就能抵御一切邪气的入侵;邪气不能侵袭伤害,又反过来,身体的体能更加厚实。这就是基本的规律。遵从了这个规律,人自然也就长寿了。” 尹喜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道:“那像我这样的体质,还会强壮起来吗?”“那是一定的啊,”老子回答,“顺从自然,强壮体能,爱惜啬用,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晚的,当然,这个积累还是有厚有薄的,但是,只要善始善终,假以时日,就能做到根深蒂固,根深蒂固了,自然就能长生久视,延年益寿。”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也。

尹喜听了,说:“是啊,煎鱼,治国,养生,道理都是一个,就是遵从‘道,’顺乎自然。遵从了‘道’的原则,凡事不强求,不妄求,身体适应自然的变化,气血流畅,脏腑和顺,各种邪气自然也就不能侵害,人也就能一生平安,尽享天年。

祛病如抽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庄佛儒寻中医67.老子无为(66)(六十四章)

“人的病,都不是一下子得的,都有很长的伤损气血,伤损脏腑,到气血脏腑承受不了这些伤损了,才表现出疾病的样子来。你看看那么粗一棵树,”老子指指前面一颗合抱粗的大树,问:“这棵树在它的种子刚发芽的时候就这么粗了?”

  “大树从一颗豆芽开始;九层高的楼台从地面开始;行走几千里路,从脚下一步一步开始。人的病也是从自己点点滴滴的不注意开始的。既然有病了,治疗也得从点点滴滴开始,哪能一下子就治好呢?你回来求个宝贝,我就给你个宝贝,这就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六十四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某;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去除我执,顺从自然

老庄佛儒寻中医68.老子无为(67)(六十五章)

人之生,禀父母之精,有厚有薄;既生后,得水谷之养,亦有丰有俭。为什么得先天厚的,后天丰的不一定健康长寿,反而是一些先天不足,后天俭朴的可能会长寿呢?”

    老子沉思一会,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啊,人,懂的多,想的多,做得多,倒不如懂的少些,想的更少些,做呢,不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而是顺从自然,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的不知岁月,这样,身体没有各种欲望的纠缠,没有为了名利的奔波,与自然万物同生同灭,这就是最顺利的一生了。”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长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您这病啊,急不得,我给你用药,只是提高您自己身体的恢复能力,身体自己的恢复能力好了,病就能随着好了。如果是单纯的去治您的病,您的身体反而受不了,会出现新的问题。”

    老子在一边,也拿过病人的手诊了一会,对病人说:“关长的话是对的,用药如用兵,虚弱的身体,培补正气是主要的,正气强盛了,邪气自然就会消退。如果是一味的祛除邪气,反而会损伤正气,更给了邪气伤害身体的机会。”

    尹喜站起身,给老子也鞠个躬,说:“先生啊,您说的的太好了,‘用药如用兵’!虚弱的身体不耐竣补强泻,也就好像一个国家,国库亏空,民力凋敝,是没法子和强敌相抗争的。”

    “是啊,孟浪轻敌,是用兵大忌。”老子笑笑,招呼一下尹喜,也是对他的鞠躬表示谢意,继续说:“轻敌会丧失根本,甚至亡国。‘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小心,谨慎,神志安宁,才是取胜的法宝。你治病,也是一样的。

我不敢为主,而为客

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顺乎自然,尊重自然

微中医1142老庄佛儒寻中医88.老子无为(87)晴,10~24°,南风3~4级,谷雨第十二天 

      既然《道德经》就是这么一个东西,那么,对于我们养生,对于我们治病,有什么帮助呢?    还是老话:“顺乎自然,尊重自然”。现实中不顺乎自然,不尊重自然的人和事太多了。不想说太多,只说一个过度治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社会富裕安定,大家都想多活些日子。没病怕有病,有病怕大病,大病怕死。    固然,怕死是人之本性,人人都贪生怕死。就是这个贪生怕死,已经严重违背了“道”,是“下德”。自古人生谁无死?怕能免死?这个也都知道,但是还是怕,所以,是“下德”,是“失德”。    在这个“怕”的控制下,人们无病防病(无病早防是非常对的,但是是顺从自然规律的早防,而不是各种怕死前提下的早防吃各种保健品等);小病大治(这就是过度治疗,给自己身体带来伤害,浪费社会资源,别说你有钱的事);大病狂治(明知无效,保一点微弱的希望的狂乱治疗,比如晚期癌症的一些治疗,比如ICU室里的一些治疗等等)。    无论是吃保健品,还是大治,狂治,最终的结局能改变吗?对于疾病,还是神定气闲的恰当治疗好。 

一个医生的真话(全文摘录)

《道德经》确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教人“顺乎自然,尊重自然”。上面说了作为病人对这个话题的理解,今天说作为一个医生对这个话题的认识。

屈指算来,从走出校门,穿上白大褂,已经37年了。扪心自问,这37年,治好了多少病人?治好,我们可以理解为治愈。一般的感冒,病程不长的胃炎、气管炎、关节炎、心肌炎等,真的治好一些,但是多数的病人没有治好。许多的慢性劳损性的疾病,一些重症病人,也只是给予一些缓解,一些安慰。

感觉这还是遵从了老子的精神,顺乎自然。既然许多病不是医生能治好的,何必去枉费心机呢?有谁能抗拒大自然,改变大自然呢?

想起了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应该是《道德经》的精神内核吧?治愈的是有时,而不是经常;常常是帮助,是对于每一个病人都要做到的,因为病人每时每刻都在需要医生的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更是医生的基本的、起码应该做到的,给病人精神的安慰,精神的依靠。这是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我们多少次的面对垂危的病人啊,你可以说,不要紧,我能治好吗?可见,圣贤的思想,不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是相通的,都是在顺从自然,尊重自然。一个医生,如果放弃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也就失去了一个医生的基本资格。

当然,如果医生不是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而是去贪图其它别的什么东西,那就更是要另当别论的了。 2019年5月2日 21:24:27山东临朐张洪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