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清明的马尔康
(一)
川藏路上,山很粗犷,山上出现了那些地理书上上才有的三角形的树,它们在很高很远的山上,我想这才是真正原始的树吧,我很大辈子没机会看到的,我看到真正的江水,蓝绿蓝绿的,山层层环绕,新汶川就像花苞里的花心一样,被保护得那样安然。新建的小区里面和乐安宁,听说是广东援建的,真好。山的某个角落不时冒着烟,真是山居意境。
越到后面,山的面目越狰狞,越野性,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吓人的鬼脸,但是风蚀后的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何尝不是又如此的让人惊叹呢。路边的梨花顽固地伫立着,和山中那突兀的一抹绿色,无不显示着生命的力量,越靠近江源,江水越发的绿,水流也在乱石的阻碍下越来越窄,。不知道,长江的源头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会不会有史诗电影里的那种壮阔呢。
刚刚经过很多震后重建的地方,大都是白与黄的颜色,他们都那么的安然,学校上的红旗飘扬,也许他们明白,唯有知识这一力量才能带他们穿越大山,校园墙上赫然写着“思源”“铭恩”的字样,还有广东某地援建的字样,但是某种角度看,带他们穿越大山后到达的地方 ,何尝不是另一个救灾现场。
路边的梨花好美好美,山的表面越来越灰,越来越野,没有了风蚀的狰狞,却越发的寸草不生,荒凉,贫瘠。山越来越高,由一层到两层,三层,四层…河流也变宽了,颜色也变浅了,变得清澈见底了,山上还有一些小房子,不知有没有人居住。
刚刚经过薛城古镇,还看见了一个中学。中学政府等基础设施,是这里最明显的建筑物,也许也正是这种被其他广大地区天天谩骂的中坚力量,才让这里的厕所都得以存在。我突然想起了高三跟历史老师聊的支教的问题,只有就地培训才能根治,支教“治标不治本” ,但是,连治标的人都屈指可数,更何况像历史老师这样治本的人呢?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雪越下越大,后来又出了太阳,忽明忽暗;房子的的建造越来越坚硬,四个角是明显的三角;植物绿了又黄,枯了又长;唯一不变的,是奔流不息的江水。
下午四点多,奔奔波波终于到了马尔康,经历过了淅沥的雪,来到马尔康,天郎气清,惠风和畅。藏族人 ,脸上的高原红和晶莹的眼睛。和友人碰面路上,越发觉的阿坝人民的自得其乐和安逸,远处的雪山一直都在,一切都那么和谐。
吃了顿藏餐,透汁的牛肉和甜香的清稞酒。虽然马尔康发达的自足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现代化的元素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但是,这里空气的清凉和人民的安然,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觉。
晚上寻觅住居,仍徜徉在马尔康的街上亦步亦趋,和穿藏服的老奶奶照相、犹豫要不要打的还是坐公交,在路上的淡然和随性萦绕心头,最后等到天快黑了,公交没了的士也少见了,我们才开始决定打车,不变的是远处的雪山和潺潺的江河,还有山上的梨花和彩色的经幡。终于打到允许咱5人坐的的士,其实我们出门在外,都愿意选择相信别人,但是现实给了我们否定的答案。之所以走去卓克基,是因为藏餐餐厅的老板说徒步即可到达,可惜时间过去,道途只走了四分之一。遇到的的士司机,说15公里,也许这漫天的蓝天,给我们的都是一串串“公里”。
司机说带我们住农家乐,还给我们一些指导,其实这种人在这里是不少见的,马尔康人民都很热情,都会主动问我们去哪里并给我们指路,这在上昌列寺时更为体现。他一直在放邓紫棋,他说他很喜欢她,隐约还看到他的苹果手机,这个在这里也不少见,这在昌列寺的达赖喇嘛身上尤为体现。到达卓可基土司官寨,价钱不太合理,把我们放在一个有像高原上的房子的地方,不过不是很多,地势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平坦开阔,可是这里没有住宿,我们下坡走向西索民居,价格合理,饭菜好吃,火炉温暖,就像在家一样。
(二)
夜晚星空闪耀,我从小到大,都没看到过这么多星星。同行友人纷纷拿出相机,企图将美丽的夜空带走,我也无法免俗,只是手机相机太不给力,索性就把这些星星,还给这片纯洁的天空。其实即使她们高端的单反,看起来也有些费力。它们的自由,是谁也带不走。
夜晚雨露随心,帐篷搭起扑克打起,伴随星星渐入佳境。
(三)
清晨阳光普照,这是离太阳更近的阳光,当然紫外线也颇高,只是和煦阳光的幸福温暖,总会让人流连忘返。女主人给我们烧好了热水,还准备了早餐。我第一次吃锅魁 ,觉的脆香好吃又满足,土鸡蛋的蛋黄好吃 ,酸白菜可口。
叶上初阳,喜上眉梢。出发。
(四)
流水潺潺,江流奔腾,官寨梯美,墙上的老虎麒麟避邪,角落的刑牢阴森,大堂的官寨要钱,穷游的我们没戏,再见卓克基,目标昌列寺。
公路到山路,彩色经幡来伴行,脚下江水奔腾,木板参差不齐。热情的藏民指路,小路我们来走起。荆棘松树满山坡,山路电杆我来寻。弃小从大我把路走,尘土飞扬艳阳照。跋山涉水啃面包,半路好人载上道。欢歌笑语,春光灿烂,不虚此行,福星高照。
——作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