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想法简友广场

甄别、研判与理性选择

2021-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骑在牛背上看书

20多年前,初始价值相当的两种商品的不同选择,在当下有着迥然不同的境遇:一个是某洋品牌的背投电视;一个是上海城郊结合部的两居室的老公房。同是接近7万元的原初价值,两相对照,的确反差惊人,令人嗟叹不已。

1998年6.8万元背投电视残值10元

背投电视我没有买过,不清楚在1998年时的价格。虽然那年的年收入首次超过十万,但因为在之前收入微薄,且有几宗大额支出,余下积蓄并不多,何况是从农村出来过惯了苦日子的人,断然不会以如此高昂的价格去买它。

不过,当时对诸如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的大致行情还是知道的。1990年,彩色电视机需要凭票才能买到,一张票就可以炒卖到400元,已经相当于两个月工资了,而一台某品牌21寸彩电就需要2000元以上,有人送我一张票,因囊中羞涩只好婉言谢绝。至于另一个品牌29寸彩电,我看着它在1995年是6000多,坚持到1998年以3200元才买。

至于手机,最初叫“大哥大”,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万多一部。那时和有“大哥大”的人在一起吃饭,发现他们都喜欢一坐下就把它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我一度猜度人家是为了显摆,后来才明白“大哥大”实在是太大了,性能也一般,如果不拿出来根本就听不见,很可能错过来电。90年代末,买了一部某国外品牌的手机,才1200元。

仅仅十年,各类家电的价格每况愈下,迅速实现了由奢侈品到快消品的转化。又二十年过去了,事实上,这种由“贵族时代”向“平民时代”过渡的进程仍然在加快,20年前买国外某品牌的台式电脑花了一万元,现在这个品牌在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后才3000元。

如果按照极简生活的标准,一万元几乎可以把主要家电品种一网打尽——这就是家电业的现实——带来的结果,首先是家电制造业的土崩瓦解,继而是家电零售业的纷纷转型。

在引起消费潮的一波又一波的潮流中,家电业曾经独领风骚二十年,然后逐渐让渡给了房地产业、汽车业。房地产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就是始于上图中说的1998年。那年的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住房分配,是房地产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甚至可以说是由90年代初短暂辉煌后持续低迷几年然后走上二十多年不断向上之路的催化剂。

下图中的红色圆圈处,对照黄圈标出的内环线、中环线和外环线,它已经是在外环之外了。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独立的镇,叫诸翟镇,后来并入华漕镇了,属于比较典型的郊区。记不得是1997年还是1998年了,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那里,坐在车上,临街的横幅上写着“6万元,轻松安个家”。按照当时的面积计算,一个平方米大概是800元。一度怦然心动,最终没有欣然行动,就是考虑它太偏远了。

现在的那里,早已是鸟枪换炮。附近有大名鼎鼎的机场、进博会场馆,常年人流如织,人声鼎沸,附近居民区的房价也扶摇直上。根据有关部门截止5月13日的统计结果,小镇上的某花园每平方米55669元、某公寓60339元、某一村60098元、某二村58832元,基本上是6万元上下,大约是二十多年前的75倍。

诸翟镇方位图

一个是每况愈下三千尺,一个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由此可见选择是何等之重要。

小到出行路线、出门穿衣,大到生老病死、信仰信念、生涯规划,都有选择。尤其是在人生的岔路口、关键处,在多重预案、八面来风面前,选择有着特别的意义乃至决定性影响。

不同的选择,往往会有天壤之别的结果。仔细检视每个人的求学、就业、婚恋;认真查验每个人的入世与出世、进取与退让、利己与利他......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各个方面,选择可能是一刹那,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人的一生一世,所走过的每一条路,接触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选择的结果。不仅存在于重大的人生关头,而且也存在于日常的衣食住行。“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每一个细微之处的选择都会对一定阶段特定事项的重大选择产生影响

选择有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之分,抑或主动中有被动、被动中也有主动。选择还有自我选择和替代性选择之分,抑或自我选择中听取了他者的意见、他者决断中参考了自我的想法。不论是何种情形,又都可以细分为理想选择与非理性选择。

非理性选择往往就是对未来趋势失察、过度偏执、盲目、不能及时止损的产物。理性选择则是构筑在仔细甄别与正确研判基础上的,而甄别与研判也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它与经验、嗅觉、眼光、机运、视野、学识、逻辑等不无关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