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霸道: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揭秘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真相
引子
前天晚上,陪小Q开着他心爱的小跑车去广场上玩。一个小朋友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想玩小Q的车,小Q想都没想一把把这个小孩推到在地。当时我怒气上头,想让他道完歉立刻罚站。可是,冷静下来想想小Q行为的动机并没有错,他是想保护自己的玩具,因为我从不勉强他分享,并鼓励他勇于对不愿意的事情说不。最后,我陪着他给小朋友道了歉。在回家的路上,我俩聊起这件事,我问他:“当时你伸手推人是不是想保护自己的玩具,不愿意让那个小朋友玩?”他点头同意。我继续说下去:“那么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表达方式呢?妈妈给你读过一本绘本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妈妈也经常告诉你语言有很强大的力量。当时你不愿意的话可以用嘴巴说,而不得动手推人。更何况小朋友摔倒受伤,他妈妈会心疼,就像妈妈心疼你一样。”小Q只答应了一声,我知道了。不过作为了解他的妈妈,我知道他听进去了。我也庆幸,当时没有疾言厉色的批评他,惩罚他。这件事情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小孩子不愿意分享并且动手打人,而在孩子的角度是我不愿意让别人玩我的玩具,我在保护自己的东西。
揭秘
以上说了一大堆,我只是想说明对于孩子来说他对于行为的理解比事实更重要。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上,他行为的目的与成人没有差别,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对于很多二胎家庭来说,是不是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二宝的到来会引发出大宝的很多行为退化,原本自己能吃饭现在却需要妈妈喂,衣服鞋子原本可以自己穿,现在家长一不帮忙就大哭大闹,将自己表现的像个婴儿一样。很大原因是大宝会觉得家长爱二宝胜过爱自己。他只有表现得像婴儿一样才能重新获得家人的爱。虽然这并非事实,但是大宝对于家里人行为的解释比大人们认为的事实更重要。
德雷克斯解释说:“孩子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孩子大部分不良行为只是为了想要得到归属感,只是他们对于家长行为的解释错了,从而用了不恰当的方法。
而对于大人来说,更多地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为,却很少去深究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其实大人和孩子都犯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错误。所以,要纠正不良行为的第一步,首先你得先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想法,并且深深的承认孩子的感受。
有次,我们全家外出旅行,小Q坐在安全座椅上大吵大闹要妈妈抱。我义正言辞地拒绝,并且苦口婆心地和他解释安全座椅的作用。小Q一反常态,不但不听而且嚎啕大哭停都停不下来。突然间,我想到他是不是觉得妈妈不抱他是不爱他。我凑上前亲了亲他,告诉他:妈妈很爱你,但是现在不能抱你。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伤心,那你感受一下伤心是不是心里酸酸的感觉。小Q含着泪点点头,慢慢的平静下来。
孩子还小,作为家长有义务帮孩子说出心中的感受,让孩子体会什么时悲伤,什么是快乐。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家长理解后,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存在的偏差。而家长也应该记住,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不自信缺乏归属感,而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孩子。
更多育儿问题可以和Q妈深入交流vx: jin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