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关于阅读的一些定义
偶然机会参加“熊猫书院”组织的读书活动,和 80 多个上海小伙伴一起踏实阅读,坚持就是胜利。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能收到各种平台的推送,大量的信息诱惑。
曾经我一度想要多看一点、再多看一点,书也不怎么看,只看目录和别人做的笔记;长点儿的博文也耐不下性子看完,总是往下滑动。
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朝三暮四、想以量取胜的心理让我变得浮躁,最重要的是养成了吃快餐的习惯,吃别人咀嚼过的馒头,自然得不到什么营养。
因此,在急着阅读书之前,不如先来学习下如何高效地阅读。
本文为《如何阅读一本书》Day 1 读书笔记。
how-to-read-a-book.jpg注重阅读的能力
可曾想过,我们接受的信息都是相关媒体、自媒体“设计”咀嚼过的信息,被咀嚼过的信息有着这样的特点:
- 直白易懂
- 易传播
- 普适性广
媒体者想要让一条知识大量传播,他们一定会加入吸人眼球的、关乎浅显利益的标题、内容,而我们需要具有的 阅读的能力,就是要去读原著、原文、原事件,以自己的理解力来解读。
一篇文章,你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你的主动性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门艺术
罗辑思维有个口号是:
我们在知识中寻找独立的见识,您在把玩知识中寻找思维的乐趣。我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罗胖代替我们死磕文字,最后把他的收获吐给我们吃,虽然吃起来还是有些味道,但想必也夹杂着他的口水吧(啧啧)。
关于阅读,可曾想过,阅读这门艺术,它的精巧之处就在于:你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力,对每一种信息都加上自己的标签,那些从你口中、手中写出的文字(而不是耳朵听到的),就是你。
真正的阅读就是独自死磕文字,让理解力注解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
在教育领域,学习根据有没有老师指导可以分为两种:
- 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 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显而易见,成长的过程就是从第一种逐渐迁移到第二种,而阅读的艺术则包含所有非辅助型学习的技巧:
- 思考
- 观察
- 记忆
- 想象力
- 分析
- 省思
阅读的四个境界
文章中,把阅读根据能力分为四个境界:
- 基础阅读:可以读懂
- 检视阅读:用最少的时间了解一本书讲了什么
- 分析阅读:如何把一本书吃透
- 主题式阅读/比较阅读:阅读不同书的相同主题,对比分析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的重点在于“少量时间”。本书中把检视阅读分为两种:
- 有系统的略读
- 通过阅读一本书的序言、目录、索引,了解书的大概结构;
- 然后从目录里挑选几个看起来跟你想要的主题相关的章节来看;
- 粗浅的阅读
- “粗浅的阅读”重点在于:不停顿;
- 不要求每个字、每段话都理解;
- 有看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查资料,直接忽略掉;
- 把重点放在自己看得懂的地方。
系统的略读后,应该对这本书有了大概的判断:这本书大概说了什么?值不值得仔细阅读?
粗浅的阅读后,你可能只读懂了书里的一小部分,但是总比因为太痛苦放弃了阅读要强。
(当然这里我觉得在阅读知识类书籍,提升自己知识时,还是要求甚解,不会的就要去掌握了再继续,这样虽然进步的慢点,但是踏实。)
快速阅读
德国作家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的《快速阅读》中介绍了以下几点技巧:
- 找出一本书,指尖指着要读的地方,强行提高手指移动速度来提高阅读速度,在理解的基础上越快越好;
- 连续阅读三分钟,几下三分钟共阅读了多少字,进行标记;
- 再次阅读之前的内容,移动速度更快,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阅读;
- 重复上一步,但是要把时间缩短为 1 分钟,不断练习从而适应这个速度。
经过这些训练,当你每分钟阅读字数达到 900 字左右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摆脱了阅读时的“默读”--即脑海呈现的不再是声音,而是信息本身。
只有读书变成看书,你的阅读速度才会真正提升。
(尚待努力。。。)
主动阅读
作者对“主动阅读”的定义是: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并且尝试回答。
书中给出了四个基本问题:
- 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说什么?
- 找出这本书的主题和相关子题
- 作者在细节上说了什么?
- 了解作者的特殊观点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哪儿有哪儿没有
- 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掌握阅读艺术的精髓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并且尝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
逼迫自己表达是主动思考的重要形式。
其他
不求甚解 的定义:
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