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化”与“卖文化”:曹聚仁视角下的文化功利主义与真伪之辨
一、引言:两种文化人的分野与模糊
当今社会,文化从业者大致可分为两类:
1. “做文化”的人——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使命,视文化为精神追求,谋生只是手段;
2. “卖文化”的人——以市场为导向,将文化视为商品,核心目的是盈利。
二者本无高下之分,文化需要生存,人也需要吃饭。然而,当下两者的界限日益模糊:文化创作者被迫向商业妥协,商人则伪装成文化捍卫者,导致文化生态真伪难辨。此外,面对外来文化,一些人既高喊“抵御入侵”,又暗中抄袭、贴牌贩卖,形成了一种虚伪的文化保守主义。
二、曹聚仁的文化观:求真与反功利主义
曹聚仁(1900—1972)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文化学者、报人,深受鲁迅和章太炎影响。他对文化的态度可概括为:
1. 反对文化工具化
在《国学概论》序言中,他批判旧势力将国学异化为“糟粕形式呆板教条”,强调文化应回归其本质,而非沦为权力或资本的附庸。
对于“卖文化”者,他可能像鲁迅一样尖锐指出:这类人实则是“借大众语以打击白话”的投机者,本质是“狗才”。
2. 文化交融的务实态度
在1930年代大众语论战中,曹聚仁向鲁迅请教语文改革问题,鲁迅主张多元语言实践,既吸收方言又支持欧化语法,强调文化需“从大众中学习”。
曹聚仁同样反对封闭排外,他推崇的文化交流是“以国学研究还国学本来面目”来反抗旧势力,而非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对于那种表面抵制西方文化、暗地抄袭贴牌的行为,他可能斥之为“虚伪的保守主义”。
3. 警惕文化人的异化
他曾与鲁迅讨论“白话文成为知识分子独占工具”的问题,警惕文化脱离大众。
若看到当下“做文化”者为生存被迫商业化,他可能认为这是文化生态的悲剧;而对“卖文化”者伪装成文化捍卫者,则会揭露其“借主义之名行生意之实”的本质。
三、对当下文化现象的批判
1. “真假难辨”的困境
鲁迅在致曹聚仁的信中提到,文言保护者“打了大众语的旗子”却暗中攻击白话。这种“界限模糊”的伪饰,曹聚仁必然深恶痛绝。
他可能主张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厘清文化本源,反对将文化沦为“高论”或“包装纸”。
2. 文化保守主义的虚伪性
某些人高喊“抵御文化入侵”,实则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研究,反而将外来文化改头换面,贴上本土标签贩卖。
曹聚仁会批判这种“假借文化之名,行投机之实”的行为,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承应建立在扎实的研究与真诚的传播之上。
四、结语:文化应回归求真精神
曹聚仁的文化观核心是“求真”——文化应服务于思想进步与大众启蒙,而非成为权力或资本的附庸。他对文化商业化可能持辩证态度:
理解生存需求,但坚决反对异化;
支持文化交融,但拒绝投机式的“贴牌贩卖”。
在当下文化市场乱象丛生的时代,曹聚仁的思考仍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唯有坚守文化的本真,才能在商业浪潮中不迷失方向。
注:本文结合曹聚仁的学术思想与鲁迅的相关论述,对当下“做文化”与“卖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文化的本质与商业化之间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