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書的故事之二
E書格式的最終定案
電子書籍的格式,在Kindle一統天下之前,有如春秋戰國,群雄割據,各式各樣都有。這情形與數碼音樂很像,但比數碼MP3更為復雜。我因為喜歡音樂,在這裏也羅嗦一下,順便把數碼音樂,也稍微提一提。
記得2000年前後,MP3軟件硬件的出現,使這個數碼音樂壓縮格式被更加推廣。網上的很多朋友,開始把磁帶,光盤裏的老歌,轉做了數碼格式,用以保存,也有發燒友私下交換。MP3是CD光盤之後的另一革命,打破了光盤74分鐘的局限。普通MP3格式,即128kbps,容量只有無損格式WAV(即CD音樂)的十分之一。一張普通光盤,就能裝下大約10張CD,儲存容量大大提高。
我愛好音樂,收藏的胃口很大。但要儲藏上幾千張光盤,是很大的花費,於是很快選擇了市場最普遍的MP3格式,把臺灣校園歌曲和後來的流行歌曲,從1975-95年裡,比較好的,幾乎一網打盡,全刻好放在光盤裏。當時互聯網初期,還沒有社交網絡,音樂發燒友,不少是通過BBS和FTP,提供老歌的數碼版。我收集的多數是中國民歌和古典音樂,大約各三千張,用MP3格式放進CD-ROM,也用了幾百張。其實數碼音樂的版權,是一步步放開的。在那個雅虎時代,數碼音樂的格式,有索尼/蘋果支持的AAC,蘋果自己的AIF,微軟的ASF/WMA,Real的RA,無損格式Wav,無損壓縮的APE, FLAC, OGG,和很多偏門的如MP3Pro,VQF, CMF, PAC, IFF, VOX, VCE, SMP, VBA等等等,很多格式在我們知道它以前就消失了。關於數碼音樂,回頭有空,盼望寫個“音樂的故事”專題。這裏按下不表。
電子書籍,一開始是在電腦上,隨著桌面排版系統軟件的發展,進入尋常老百姓的視野。九十年代起,個人電腦的普及,使文書處理成為可能。無論是普通的文本文件TXT,因特網的母語HTML,還是微軟的Word,Adobe的PDF格式,在電腦上都很流行。電子書籍與電子文件相同,E書的格式,一開始就沒有統一,即使到了今天,各種格式,還是沒有最終定論。普通人們看E書,所用的工具,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都有很多種,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硬件方面,從桌上電腦,到手提電腦,到手機,和專門的電子書閱讀器,都有人用。軟件跟隨硬件,則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電腦上用的軟件,如Word,PDF, TXT, CHM, EXE等。第二類,是專門讀書用的電子書搭配格式,主流的是Mobi和ePub兩種。當然現代的年輕人喜愛用手機看書,TXT格式就不錯了,但真正愛看書的,用手機一陣子,許多覺得不夠滿意,最終還是買了Kindle。
MP3最終成為電子音樂最受歡迎的格式,ePub就像MP3,也成為電子書籍的主流。這種開放的電子圖書標準,在2007年9月,取代了Open eBook,成為國際數字出版論壇(IDPF)的正式標準。支持ePub的硬件非常多,最有名的就是蘋果機iPad,索尼的讀書器- Sony Reader,基於安卓的Nook (巴諾公司用來對抗亞馬遜公司的讀書器),和基於谷歌安卓操作系統的各類平板電腦與手機。當然,微軟的系統,支持ePub也沒有問題。看來Kindle以外,所有中國產品,及全世界都支持ePub了。(註2)
十多年來,我收集的各類E書,雜七雜八,什麽格式都有。書收集多了,漸漸對於格式,口味也嚴格起來。最終把書籍按規格分成三類:
最好的一類,是PDF掃描版本,通常只在iPad上用iBook看,這種格式的文件比較大,一般在20-50MB左右。掃描版的書籍的好處是印刷質量高,沒有錯字(看書多了,對錯字非常忌諱),壞處是這類書不容易邊讀邊劃線,只能如古人看書,將好的段落抄寫下來。
第二類是ePub和Mobi,一本書一個文件。ePub格式是基於HTML,在iBook上看,字體和顏色都很流暢,可以變大變小。Mobi格式是開放式,Kindle獨家所用,直接拷貝到Kindle裏的Document文件夾就可以看。而且是無版權限制的,就有如音樂上的MP3。ePub和Mobi這兩種格式的高質量書籍,隨著E書市場成熟,越來越多。但由於普通人也能制作,畢竟格式質量就參差不齊。
第三類是一般格式的電子書,PDF,EXE,TXT等版本,質量好壞的主要原因還是看是否有錯字,和排版是否好。
傳輸E書到讀書器,方法有很多種。除了通過USB線連接,直接從電腦拷貝之外,亞馬遜的Kindle也支持無線網,通過電郵,把做好的E書,Email到自己的亞馬遜帳號,然後在Kindle上下載,是個不錯的方法。好處是無線連接,速度挺快。不利之處是,若E書本身文件大,超過10或20MB,用Email就不合適了。傳輸E書到iPad,我一般通過DropBox或Copy雲端打開,然後用iBook閱讀即可。
中國與美國電子書市場發展的不同
中國大陸的書籍電子化,比美國慢了幾拍,至少有兩個原因。其一,實體書店到處都是,除了新華書店外,全國還有非常多各地國營私營書店,不像美國市場,原來只有Barnes& Nobel (巴諾)和Borders幾家連鎖店獨大,亞馬遜網絡書店占了上風,各地的實體書店就紛紛倒臺。其二,國內的圖書版權並不統一,或說有版權卻無法實行,造成電子書商業,至今無法像英美一樣有成熟的商業模式。
其實,電子書市場有很多環節,比如,內容提供商、數字化服務商、電子書銷售商、閱讀器生產商、和電信運營商等。這些商務鏈的每個行業,都必須合理聯絡,互相促進,才能都掙錢。據國內信息管理行業的人士總結,中國電子書發展,目前存在五大問題:產品優質化不明顯、出版商無法主導收益分成、產業鏈各環節分工不明確、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盜版問題猖獗。(註3)
據了解,國內亞馬遜的電子書資源只有幾萬種,比起紙質書的年出版20萬來說,確實還有不少差別。難怪近期與國內朋友談書,他們大多還是以紙書為主。
按照國際慣例,內容提供商在分成中占大頭。蘋果公司用戶付費下載的音樂、遊戲、視頻獲得的收益,蘋果與開發者的分成模式是3:7。目前國內內容提供商只掌握電子書的定價權,沒辦法主導分成。國內的分成規則最早是由三大運營商牽頭制訂的。目前三大運營商給內容提供商的分成基本是40%,當當、京東、漢王在40%-50%之間,亞馬遜電子書的分成在40%-45%之間。亞馬遜按照出版商電子書的制作能力來分:如果亞馬遜負責電子書轉換,給出版商40%;反之則是45%。(郭楠:我國電子書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在美國,電子書行業產業鏈各環節,分工非常明確。內容提供商、平臺服務商、閱讀器生產商、終端銷售商,都有自己的內容資源優勢或技術優勢,從事的業務各自非常專業化。國內大多數企業,卻在“發展全產業鏈,或希望能主導產業鏈”,這樣一來,大家都沒錢賺。
另外,國內電子書市場,也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目前三種模式-第一種是網絡原創付費閱讀,第二種是電信運營商、門戶網付費閱讀頻道與內容提供商的合作,第三種是電子書的在線銷售
– 都存在問題。比如第一種,網絡原創付費閱讀,如盛大文學,磨鐵中文網,相對封閉,讀者和內容都比較邊緣化。第二種,中國移動的閱讀基地,騰訊網的付費閱讀頻道,和第三種,亞馬遜、當當、京東,淘寶網的“淘花”,帶給出版商的收入並不高,也使出版商缺乏對市場的熱情。(參照郭楠文章,如上)
至於對出版業的最大干擾的,還是國內的盜版問題。國內淘寶代購亞馬遜電子書這種“業務”,其實是通過對亞馬遜電子書中文版破解後,低於原價幾倍的價格獲得電子版而獲利。這樣一來,電子書產業的利益鏈和商業模式都受到影響。相比之下,美國的同樣產業,所受的保護就嚴格得多。
總的說來,中國和美國的電子書行業和市場,是兩個江湖,出版商提供商掙錢,消費者花錢的目的都有不同,流行的書也不一樣。像我這樣,活在美國愛看中文,卻因沒有書店,圖書館的華人實在是少數。收藏電子E書制作個人圖書館,則算是無可奈何,又適合生存及愛好的一種方式。
註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PUB
註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3662-771578.html
書旅,徑幽軒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