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冯至-(完结)
2020-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Roy罗恩
杜甫到了成都草堂之后,跟之前安史之乱逃难那会的态度迥然,说到春夜的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
这些诗句只反映着杜甫草堂生活的一方面, 作者认为读着这些诗句, 像听田园交响乐, 有时到了极细微极轻盈的段落, 细微到“嫩蕊商量细细开”, 轻盈到“自在娇莺恰恰啼”, 然而另一方面, 忽然转折过来, 便有暴风雨的发作, 田园立即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变化使他联系到现实的生活。
那棵高大的柟树, 童童青盖, 据说已经生长了二百年, 杜甫曾经在它旁边规定了草堂的地位, 在它的近根处开辟了一片药圃; 不料一天狂风忽至, 江翻石走, 它的枝干还与雷雨力争, 但是根断了, 被风雨拔起, 像死了的龙虎一般倒在荆棘中, 使草堂前的景色失却了它最重要的部分。

还有一次在八月, 秋风怒号, 把草堂顶上三重的茅草都给卷走, 茅草有的挂在林梢, 有的沉入塘坳; 黄昏时风定了, 墨云又聚集起来, 雨不住地下了一夜, 屋里漏得没有一块干土, 他在无眠的长夜中唱出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对此,了解杜甫心态转变,应该是从历史的大背景去看待,作者认为安史之乱使唐代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变化, 给唐代的诗歌也划了一个界限; 时代的转变在杜甫的诗里留下深刻的痕迹, 而朋友不断的丧亡也使杜甫觉得这界限一天比一天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