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学习线上课程,把知识长在自己身上
知米说:
拒绝买课一时爽,听课火葬场,从我做起~
01
有天我在上班路上,收听一档付费音频。
听完最新一期,意犹未尽地往前翻,想找以前听过还想再听的课程。
于是发现一个现象,这个节目前3期节目有20-30万的播放量,第5期后就不到10万,现在到50多期了,徘徊在2-3万。
这个现象让我挺感慨的,我觉得这档节目每期不到10分钟,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在横向比较中算是出类拔萃的。
就连这么一档嘉宾有趣、内容有料,还是自己花钱买下的节目,虎头蛇尾的现象都这么严重。
我翻翻我所有报过名的付费课程,播放量逐期下降是普遍现象,真是买课一时爽,听课火葬场。
如何高效地学习线上课程,把知识长在自己身上想起之前一个知识付费平台的人找我谈合作,我希望他们能送我们平台的读者几个免费听课福利。
他却说,据他们做过的调研,别说免费福利,就算自己花钱,都有很多人难以坚持到最后,他们更愿意从全课听完、反馈度高和积极参与的听众中,抽出几个来返还学费。
看来做事三分钟热度是很多人的通病,相较之下,我觉得自己还不错哦,不管是付费课程,还是免费资源,只要我下定决心要学,基本都能坚持到底。
更何况我根本不满足于只是听完课程,而是想从自己所学的课程或资源当中,用我的“吸心大法”,把别人值得我学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大化地长在我的身上,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02
对于我常听的课程,不管是付费的,还是免费的,我一般把它们分为3类,见识类、观点类和技能类。
1,见识类
我把公知出品,内容有趣,比较偏人文,关注面宽泛,对实际生活影响间接的节目归为见识类。
我看过某些公知的不少节目,是他们的路人粉,当他们开付费节目时,唤起我“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情感,当他们开免费节目,我听到喜欢的内容也会打赏。
像是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许知远《艳遇图书馆》和梁文道《八分》之类的。
听这类音频时,我很放松,听着公知们讲讲旅行的见闻、人生的感悟、对热点事件有态度有角度的温和评价。
常被他们安利上合口味的书影,有段时间一上班车就点开矮大紧,他介绍的让他掖着被角哭的美剧《This is us》,能量密度很高的电影《三块广告牌》,我把片名记在手机备忘录里,一有时间就去找资源来看。
见识类的节目,我一般在通勤末端收听,比如一上车或快到家这两段,主要功能除了帮我扩充见闻外,还能了解公知们的精神食粮,顺便切换工作与生活的心绪。
2,观点类
我把内容有用,从日常场景提炼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我自己生活和职场影响比较直接的节目归为观点类。
举例,蔡康永的情商课,马东的职场课,陈果的哲学课,老奇葩的说话课,协和的医学课等等。
这类的课,我一般用通勤路上的中间时段来听,课程普遍精短,这些课程一般聚焦于实际生活中的某个场景的应对策略、情商、心态等。
这类课我是怎么听的?
脑子里试图还原嘉宾所表述的场景,有时嘉宾抛出问题,我会暂停一下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再听他的观点和做法;
有些话题让我惊艳,或许点醒我,或许启发我,我听完后在心里回顾一遍,嘉宾刚刚的论点、论据、论证分别是什么;
等我到家,拿出课程笔记本做笔记,课程笔记本我推荐活页笔记本。对照着平台的文稿,把框架和金句摘抄下来,翻翻听众的总结或提问,有问题就留言提问。
我有时在车上觉得没东西听,会再翻翻以前的课程,有些适用于当下情景的课程会二刷,课程笔记也会不时查阅。
听课-复述-笔记,这么一课三吃下来,觉得这钱没白花。
这类的课程对我很有用,增加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角度,给写作以选题启发和素材储备。
如何高效地学习线上课程,把知识长在自己身上(课程笔记本,首页是目录,后面是具体的课程笔记,这本记完,下本我要换成活页笔记本,不然空几页不好计划)
3,技能类
很多对于某一领域上的深挖,我把这些课归为技能课,讲课人算是素人,但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拿到专业认证或取得一些成绩。
职场上,我会根据自己目前的职场短板报一些课程,精进一下办公软件,升级一下搜索能力,学习一下信息整理等。
生活上,感兴趣的我会去尝试一下,像是有理论依据的达人讲穿衣搭配,帮模特训练过的老师讲瑜伽体态,最近还想听职业配音员讲如何美化发声,让自己近视度数越来越低的人如何保护视力……
这类课程我最重视,很少在车上看,而是用早起或晚上回家的时间,专门来学。
手脑结合,像是一些电脑实操课程,我会边听边按暂停,自己亲自操练一遍;
听完课程以后,对照文稿整理笔记,这类笔记是针对自己的盲点,已知的就不记;
实际应用,我会把有些工作中用得到的操作方法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办公室的电脑旁,直到熟练运用。
讲课人本人也是学习对象,不管是本职工作,或业余爱好,这些素人把一个领域钻得挺深,他们把钻研力和表达力,变成了自己的赚钱力,这种经历和精神蛮励志的。
如何高效地学习线上课程,把知识长在自己身上(我办公电脑上会贴很多这种便利贴,熟练掌握就换一批新的)
03
要是我以前的同桌或前后桌看到我这篇文章,可能会怀疑我是不是转性了。
毕竟我以前上学时,除了感兴趣的课比较投入外,经常在不感兴趣的课上睡觉发呆看闲书。
但我工作以后,确实觉得学习就是捷径,以前学以致用时,没好好把握,现在用以致学,不打马虎眼。
现在,知识付费的概念被炒得由盛渐衰,作为一个消费者,推广者,也有人找我去做这类分享的人,我有点自己的小感悟。
我不喜欢知识付费这个提法,我认为只是一种角度分享,就是花钱听听别人的经历和心得,听了未必会缓解焦虑,升职加薪,他们说得也未必全对。
“知识付费是场伪需求”,“大V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经营粉丝”之类的讨论,跟我关系不大,我要不要报一个课,主要取决于自己的需求度、兴趣度和预算额。付款之前自问2个问题,期待通过这课缓解什么难题,时间和精力是否允许。
课程或节目是丰俭由人的,预算有限就多花时间,我记得以前千辛万苦地找免费资源的日子,淘到不少新东方的音频课,我同学考公务员也没花高昂的报名费,就在网上找李永新的免费视频看。总之,不管花时间或花钱,找到的资源一定要不择手段地榨干它。
有些人的需求不是学习知识,而是一种让自己觉得自己在努力的幻觉。实在不合适可以止损,但因三分钟热度把好课晾在一边需自省。自己赚的辛苦钱,一定要花得其所。
知识付费,绝对不是付费了就有知识,任何你接受到的资讯都是碎片化的,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归纳和内化,才能形成自己的体系。
以上,共勉,有好的学习方法,咱们留言区见。[本文来自:知米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