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
她是个集理想与现实于一身的人吧。有时理性大于感性,有时感性大于理性。
但她看中的不一定在乎,在乎的不一定看中。以前,她没得选,只想做个好人,现在做不了好人,也做不了坏人。
差不多所有的事情都能自己一手处理,几乎没找过谁商量或求人帮忙。也不是自尊心特别强,不过觉得那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原来这个姑娘物质上一直被富养,精神上也被富养,因为早熟,悟性太高,精神上一直很孤独,她体会的到做人的苦,却也无处可逃。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最终都是要单枪匹马练就自身胆量。
13岁时的愿望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最开始喜欢的是仓央嘉措吧?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一个地方这么憧憬。
又或者是因为安妮宝贝的《莲花》?要不然就是三毛的流浪,或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看到的《走吧,张小砚》,还是《盗墓笔记》里张起灵……我记不清了,真的记不清了。QQ和微信的地址又为什么在万千地名中唯独挑中’西藏林芝’四个字?甚至更想去的是与世隔绝的墨脱?
早几年,刚开始去KTV的时候,歌单上必要有《青藏高原》,倒不是因为我想秀一把,是因为我可能只适合这种比较能喊的神曲,嗯对,朋友们都说我只适合神曲。包括后来的《走天涯》,《闯码头》之类。哈哈哈,我是个98年的女生。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别人的童年都是各种动画片各种动漫,而我是各种CCTV。直到二十岁的那一天我才发现自己脑海深处的一部动画片是《虹猫蓝兔七侠传》,关于爱情的概念竟然来自于虹猫和蓝兔,当时觉得他俩简直是世界上的绝配。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每天晚上CCTV-1正七点的新闻联播,六点十几分CCTV-2开始的法律讲堂,还有晚八点的一线天网之类的法治类节目,已经扔掉了好几年CCTV-10的百家讲坛,还有CCTV-4的英语国际频道,小时候的梦想很多,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法律讲堂上为很多人普及法律知识,也希望有一天站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述有着上下五千年厚度的中华历史,更向往成为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为国人播报着国内外的大事……
儿时的记忆里,妈妈总是缺少一大半。别人总说你爸爸既当爸又当妈的,很辛苦的。通常我会告诉他们我爸爸做的红烧茄子很好吃的。我其实更偏爱爸爸多一点,他知道我比较喜欢的钱学忠教授,蒙曼教授,郦波教授,还有撒贝宁,董卿,方琼,以及王家卫,贾樟柯,张杨,和窦唯,许巍,张楚,朴树,李健……我不和他讨论时下正火的小鲜肉老腊肉,以及各种电视连续剧,因为他不看我也不看。我会和爸爸讨论海峡两岸今天又讲了什么,会和爸爸讨论一些时政问题,还会和爸爸讨论下以后要学的专业之类的。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对了,我超爱赵忠祥的动物世界,是爸爸带我入坑的。还有CCTV-9的纪录片,英语BBC。我其实很少能融进同龄人的圈子,这在我初中的时候都已经感觉的到了,我其实很少能和女生有共同的话题,因为我不喜欢看言情小说,我觉得看言情小说侮辱我的智障,这么说有点过,不过言情小说和韩剧我是真的看不上来。
纪录片我是喜欢的,比较偏向历史,甚至有一段时期我竟然有一种冲动想去当个挖坟的考古学家,这在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也是考虑过的,后来我选择了法学,可能是儿时的影响吧。我很喜欢CCTV-12的《普法栏目剧》系列节目,特别是《听见凉山》,无论是剧情的结构,还是演员的表演,里面的歌曲,都是我深深喜欢的。我现在有时候还是会单曲循环里面的歌曲。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近几年我越来越固执,对于书对于剧,特别固执,当然我并不是为了去刻意小众,只是去想要去追寻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我会回去回味,回味我看的我能想到的书或者电影,回味过去听的歌,月回味越觉得其中的好。可能是人长大了,对任何事情都宽容了。那天我还在和同桌说我这段时间爱上了李宇春和王菲,他说不错欸,一个比一个干净。提起来同桌,这是我六年中学的六分之一,我和他有过开心也有过不开心,因为种种原因我和他在一起做同桌整整一年,从高三开学的九月份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天,但是现在的我们是交心的。
我很少看电视剧和综艺的,起码对于中国的综艺和电视剧,我是持有一定的态度的。我看过《甄嬛传》,不止一遍,我不算是个女权主义者,尽管有人这么评价我。但我只能承认我的确不是那种中间性格的人,我也不温柔我也不温和,我也不喜欢女生,也不喜欢男生,可能在更多人眼里我偏向于中性,或许不正常或许很不能理解,可是那又能怎样呢。毕竟我选择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开心。我还看关于异地恋的《忽而今夏》,当身边人提及感情或者说爱情的时候我通常是闭口不谈的,因为没有什么好谈的。我为什么喜欢异地恋,八个字吧,彼此独立,互相成长。这难道不是很好的状态吗?至少在你最无能为力的时候你还能想到有个人在等着你。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我很喜欢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和渡边淳一,我也曾考虑过性爱和情爱的问题,特别是读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只有一个感觉,好像这个社会有点畸形,对于男女问题来说是有点畸形的。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公修课我选了《解读好莱坞》,老师说电影它是门技术和艺术。
最开始是喜欢看青春文艺的片子,像《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栀子花开》,《我的少女时代》,等等很多,我会在影院里哭的稀里哗啦,别人会投来异样的目光,然后我喜欢看恐怖片《贞子》《京城八十一号》,还有像《红海行动》《战狼》这样的让人热血沸腾的片子,还有国外的各种,TVB,公路片……很多很多。我已经记不清楚太多了,但是现在我会把我想到的看过的列一份清单等到几年以后再度回味。
关于书,关于作者。我最喜欢的是中国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我很喜欢安妮宝贝的自说自话,平静中带着安详,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平淡又直击人心,我很喜欢渡边淳一的心思巧妙。我在大学里,好像少了能谈仓央嘉措和纳兰容若的人,身边没有可以共享三毛和张爱玲的人,也没有像高中那样下课之后一起溜溜操场倾吐心事的人。连接我和他们的是一根冰冷的电话线。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有个人问我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我想了很久也没有答案。我摇摇头之后看着他。他说不会吧,你这样一个坚定的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男生是怎样的人。我用玩笑的语气说必须是男生吗?哈哈哈,开个玩笑了。只不过我觉得结婚是一种形式,不结婚也是一种形式,单身也是一种形式,丁克也是一种形式,既然你觉得生活是自己想要的为何要以旁人的稀奇古怪的规矩来要求自己的轨迹呢?至少我是觉得没必要的,没有人说不结婚就是犯罪。可能我们需要在乎下别人的眼光,但是我们不需要按照别人眼中的想法活啊,这是我最简单也最真实的想法。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近来一个月的确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也不是每一个因为都有所以来回答的。久而久之,我渐渐学会了用我喜欢或者我不喜欢来回答别人的问题。比如别人问你留任部长明明前途光明的,为什么不留呢?我觉得对每一个人解释很烦,所以我很简单也很直接的回答我不喜欢。就算我解释了,你不是我,你站在我的位置上,你能感同身受吗?更多的人只不过是以猎奇的方式来获取一种八卦的资本,对别人说哦我知道你不知道,可是那又有什么用呢?因为追求不一样,可能你们眼里的前途光明不是我要去的地方。
我的确很喜欢那个藏族男生。我承认是很直接的喜欢,是很久没有的悸动。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也很烦,喜欢就是喜欢喽,哪有那么多为什么。纵然我知道可能性很小,可是在某一段时间我是真的很开心啊,毕竟我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了啊。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记得有人问我觉得信仰是个怎样的词语。我当时其实想推荐他看《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后来想了想算了他也看不懂。慢慢学会不再和没必要的人废舌,因为牛很多,虽然在别人那里他可能是个知音,但在我这里,他若是个牛,我便收了自己的琴。很喜欢《冈仁波齐》里的那句话“我们念经吧”。其实很羡慕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图腾,自己的习惯,这种感觉就像当时高三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只有高考,好像只需要为了它去努力就好了。就像青藏高原脚下的藏民们,他们到达拉萨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如此虔诚。
整部片子其实更像个纪实的纪录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张杨如此有心拍了这部片子。好像是无声的沉默,和无声的反击。
我不信仰基督教也不信仰佛教,如果我说我信仰大自然你会不会取笑我?
倒是和朋友讨论过青灯古佛下默读经卷,谈到过一路风尘穷游四方,更是提到过奥斯米亚康的极光……
不过那是几年前了,当时还是个孩子。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当时还不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也不知道钱的重要性,
还对这个世界充满美好的憧憬,
现在依旧对他满怀热情,只不过带了些自我保护欲,这不是自私。
我还是想,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会先赚钱
我一如儿时孩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关于吉他和酒吧,关于民谣和江湖,关于故事和酒,关于文艺女青年和距离,我也不曾想到这些词汇有一天和我这么密切相关。昨天班委换届的时候我还在和紫荆说早在三四年前,我用“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来形容自己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了。
是13年吧。13年易烊千玺跳入我的视线,旁人都说我审美太差,可是当时莫名觉得喜欢易烊千玺这个人,总觉得他有力量。是13年吧,喜欢上民谣,不是因为张磊的《南山南》,是因为宋东野。是13年吧,《听见凉山》在播放中。是13年吧,那个时候大冰还只有一本《他们最幸福》,成都还没有那么火,都还不知道赵雷是谁。是13年吧,我去了聊城三中,可是初中同学都去了聊城一中。是13年吧,我身边的人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
……
初中升高中的那个暑假,13年吧还是14年,总之我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有那么一年我变了很多。果断抽离各种圈子,开始拿起书本学习,开始不想和周围人讲话,开始社交恐惧,开始变得很世故,当然也开始慢慢长大……
《超人1978》里面有句话,有的人从《战争与和平》里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冒险故事,有的人则能通过阅读口香糖包装纸上的成分表来解开宇宙的奥秘。人和人终究还是不同的,不是吗?生活中的蒙蔽与接纳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本分,高中的时候最喜欢哲学那部分,也很喜欢矛盾论。人本身就是矛盾体,往往错过的才发现是最值得珍惜的。
在别人那里“风光”是养尊处优的地位,是举世瞩目,是应有都有,而对于我来说该有的不少,是自己的守得住,不是自己的不去拿,甚至于一本书一部电影,只要是足够打动我的我都觉得是很风光了。
人生本来就谜题重重,我还是想说我不是为了开心的生活,我是为了我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