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星空云梦阁律诗散文苑

汉字的落寞

2018-09-28  本文已影响6人  时间_断点

前两天网上有网友在争吵“具”字到底中间是几横的问题,有网友信誓旦旦的表示中间一直都是两横,其实我也一直这么以为,但是用手机打出来却是三横。网上有网友质疑汉字是不是被变革过,随后被证实并没有改动过,只是我们长时间不提笔写字竟然忘了它原来的模样。

汉字的落寞

提笔忘字,可以说是少数80后多数90后的专利。很多80后都曾有写信寄相思的经历。

记得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住,每当我奶奶想念远在外地求学的三儿子时,就会打开柜子从一个饼干盒里取出我三叔寄往家里的一沓信件,我爷爷会小心翼翼的摊开每一张信纸,然后带上老花镜一封接一封的读给我奶奶听,到最后我奶奶总会补充说一句,“三儿又该往家里寄信了吧”。

当我上高中的时候,信已经变成了稀缺品,但是还有。我记得我上高一的时候,偶尔会用彩色信纸写信给同城市不同学校的初中同学,那时候纯属为了好玩,至于具体的写信格式以及落款完全没有章法。到了高二手机一下子被普及了,很多同学都有手机,信一下子被许多人遗忘了,就像是一个被丢弃的玩具。没有人再会伏案写信,没有人再会到校门口的传达室翻阅信件。到了高三的时候信彻底消失了,传达室的窗台上不再有人聚集,偶尔有的信件这都是对公的。

手机短信的出现让信尘封到了岁月里。有了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疯狂的发短信,我记得当时每个月300条都算是很节省的了,有甚者1000条都不够。手机用到最后键盘上的字母和数字都被磨掉了,发短信都是盲操作,和现在敲击键盘的速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准确率很高。手写汉字第一次意识到了威胁的存在。

后来微信的出现终结了短信的统治地位,手写汉字彻底被取代,语音输入逐步取代了拼写汉字出现错误的可能性。现在的短信也越来越鸡肋了,除了接收各种垃圾信息以及各种验证码以外,就是运营商的提示短信,一般都是被动收,很少再主动发。如果说短信是最初改变手写汉字的罪魁祸首,那么微信就是手写汉字的终结者。语音输入功能的出现完全断绝了与手写汉字的任何关系,即使一个一字不识得人也能很轻松的和别人聊天,完全不用考虑会不会拼写会不会看懂的问题。

你有多久不曾动过笔?工作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键盘,动笔的时候写的最多的字也就是自己的名字。汉字如今的处境比较尴尬,我们每天都在用汉字组成的句子在交流,但却很少把它记录在纸上,很多字我们只是会说,见了不见的认识,认识又不见的真的会写。就连最基本的一个“具”字都会被拉出来讨论半天,这说明什么?汉字正在被我们遗忘被我们孤立,也许多年之后墓志铭写的不再是文字,而是一个二维码,扫一下就会听到一段语音,而不是一段记录生平事迹的文字。

问一个问题吧,现在有多少人知道写信的基本格式?我可以很坦诚的讲,当初语文写作课老师讲过也练习过,只不过现在我一点点都不记得了。写信的好处不仅仅是交流感情,传达信息,更多的是学会尊敬别人,给别人敬意。无论你写信的内容是什么,收信的人又是谁,信的开头都要有敬语称呼,信的末尾也必须要有落款。

和写信的敬语称呼相比微信聊天时,每当有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微信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在吗?”对于这样的开头我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是该说在?还是说不在?如果说不在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说在吧又觉得很别扭,本来就在啊,还要发一个“在”字证明一下自己真的还活着。

对于现代的人而言,词穷和提笔忘字是最普及的一个本领,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时候看一篇文章都会觉得很难理解。上次看一本书,在书的最后一页竟然写着一个等级表,意思是说,要想读懂这本书你的理解能力必须达到一个等级才行,言外之意就是说,假使你看完这本书没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也没关系,因为这是一本需要有一定理解能力的人才能读懂的书,当时我就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这本书要讲的内容。后来一想,有点悲哀,如果中国人连中国人自己写的文字都理解不了,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汉字正在被沦为一种边缘化的东西,这是一个可怕的推论。

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都忘记了汉字的笔画是什么样的,汉语拼音是怎么拼的,有些字不认识不会读,即使给你标上拼音也还是不会读,更别说明白它的意思了,也许那时候我们纠结的不再是要不要学好英语,而是要不要再学习一次汉字的读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