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想法

父亲与拜年

2024-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生香

拜年,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古已有之,要考究起来,着实有很多门道和说法。历朝历代在不断的更迭和演变,

打记事起,父亲对拜年的规矩和礼仪是按祖上的传承严格执行的。

除夕夜出天行,旧时鸡叫头遍,打开财(大)门,户主高喊:“财门大打开,金银滚进来”,并带着全家老小在门外摆上祭品,燃香、烧纸、敬酒,向着“财神”方向磕头,鸣鞭迎神,祈求新年财源茂盛,老小平安。父亲是在零点一过,带上香蜡纸草和鞭炮,到家门口的空旷处,开始祭拜,燃鞭、烧纸、点香。相对旧时礼制还是简化了不少。

出完行,等到天将亮没亮,父亲就开始喊我和弟弟起床,天冷的时候,小孩子都想睡会懒觉,父亲是绝不允许的。我们只能在寒气嗖嗖里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穿上过年的新衣服,乖乖起床。起床后,我们依次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会给我们压岁钱,这也是起床的动力之一。

拜年的顺序,通常是初一拜父母、宗族、邻里,在每家停留时间不长,村里人叫“拜跑年”。拜跑年是每家每户都要拜到,一户不能漏的。每家每户都要给拜年的大人递烟,给小孩糖果瓜子花生。这个时候也是检验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和大方程度的时候。富裕的人家烟会比较高档,大方的人家给小孩的份量比较多。各家大人小孩在拜邻里时,一般是拱手作揖,送上“您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同辈受拜要躬身作揖还礼,每家都喜欢他人到家中拜年,并热情接待。

初一还有一种情形是新香 ,又称“烧新香”或“烧新灵”。邻里或亲朋家若上一年有人去世,大年初一邻里或亲朋好友首先要去给死者拜年(谓之“亡人为大”),为死者烧纸、鸣鞭、磕头,主人要设宴款待。

初二拜舅家,初三拜岳父母,随后再拜姑姑家,姨妈家,按由近及远的排序。这拜年的日程,父亲是不允许有丝毫偏差的。每天都是早早叫醒我们,早早出门,早早到亲戚家,以视对亲戚家的尊重。

拜年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父亲骑着,弟弟坐前杠,我坐后座,三个人一辆车,是有些不堪重负的。为了保持车身平衡,父亲紧紧握着自行车的龙头,手背上的青筋清晰可见。在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上,他的双臂竭尽全力的维持着自行车的平衡,同时双腿用力的蹬着脚踏板,车速越快,平衡性也会越好。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他也不愿意接受我下来跟着他跑一会儿的建议。少一个人的重量,他起码能缓一缓。只有遇到上坡,他才会让我下来走一阵,因为上坡他实在不够力气了。遇到雨雪天气,我们就只能步行,步行途中鞋子上的泥巴会越粘越多,真是举步维艰。时不时要停下来找根木棍把鞋上的泥巴扒拉掉一些,再继续往前走,在父亲的眼里,无论风霜雨雪,拜年的脚步不能停,顺序不能乱,规矩不能破。每到一家,我们进门必定是要磕头作揖,主人家通常会阻拦,示意不必太过拘泥礼节,心意到了就可以了。父亲都会坚持带着我们完成所有的细节。

后来,随着微信拜年、电话拜年、视频拜年的出现,人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问候送上祝福,这些形式在年轻人中间渐渐成了主流。父亲也接受了这些形式的变化。他知道变化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它是人们的自发选择。在大势面前,个体的力量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如今,父亲不在了。那位曾经带领我们祭拜先祖的人,竟成了被我们祭拜的人。墓前的香火,燃烧的纸钱,孙子们的眼泪,请他回家的呼唤,一家人絮絮叨叨诉说着的思念,我始终相信父亲是知道的,他其实从不曾远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