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汲安庆 田玲《邓稼先》教学实录评析

2023-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板栗李子

汲安庆 田玲《邓稼先》教学实录评析

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学文摘 2023-01-24 09:22

学法引领,应该着眼于何处

—— 田玲《邓稼先》教学实录评析

汲安庆  大理大学文学院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屏显邓稼先与杨振宁合影)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亦是好友。一个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却隐姓埋名 28年,他们是谁?

生(齐):杨振宁、邓稼先。

师: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获,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杨振宁或者邓稼先?

生: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们研制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我补充一下,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师:何谓“两弹一星”?

生:“两弹”就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师:看来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杰出,认识他们很荣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杨振宁饱含深情的笔墨,一起去追忆他的挚友—— — 邓稼先(板书课题)。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要学习使用多种阅读方法去解读文本,理清思路,提高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二是要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屏显学习目标。

【评析】 在了解预习效果的过程中注意追问,是检测,也是引领,对培养学生自学中严谨、周密、深刻等思维品质功不可没。但是,教者的语言一定要“约而达、微而臧”(《学记》)—— 开头导思纯粹为问而问,且与后面的总结矛盾。既然说两位是“卓越的科学家”,又何必恍然大悟似地说“看来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杰出”?

另外,目标定位也欠妥。使用多种阅读方法仅学法引领,应该着眼于何处—— 是手段, 应像盐融于水般融入其他目标的学习中,不应成为单列的主要学习目标;提高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非一篇课文的学习所能承载;了解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崇高品格亦非主要目的—— 探究作者如何表现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崇高品格,还有深眷情感,为将来的传记类文本写作,乃至整个的言语表现蓄势,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浏览阅读,把握“诗眼”

师:如果把这篇散文看成一部壮美的“史诗”,那么小标题就是它的“诗眼”。请同学们运用浏览的方法,看看本文的六个小标题,说说你发现它们有哪些特点?屏显学法指导:浏览法,就是大略地看一看,把握大致的内容。

生:小标题一是说历史,二是荣誉称号,三是两位科学家,四是两种情感,五是邓稼先的话,六是杨振宁的评价。

师:你不但浏览很快,而且很善于总结。那么,这六个小标题有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呢?

生:我认为第一部分是在对比历史,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是两段完全不同的历史;第三部分是在对比人物了,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科学家。

师:发现对比,而且有理有据,发言很有条理,说明你预习读得很到位。谁还有发现?

生:二、五、六部分的小标题都是引用,二是引用张爱萍将军的赞语,五是引用邓稼先的话,六是引用杨振宁唁电里的评价。

师:举一反三,善于归类,了不起!

生:第四部分和其它的都不同,我觉得是在质疑,或者说是一种疑惑。因为这部分结尾杨振宁说想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种情感。

师:对呀,因为想不清楚,所以才发出疑问嘛。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三种拟写小标题的方法呢!谁来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对比   引用    质疑

【评析】 基于充分的预习,引导学生探讨小标题命制艺术,的确可以从整体上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但如果是初始阅读,或预习不充分,这样做便会有违教学规律。

相较于阅读中悟法、得法,教者的直接授“法”还是显得有些急躁,在舛误处纠正,在愤悱处启悟,在精彩处总结,做得尚不够到位。

散文、史诗、诗眼,说话太绕。教者其实想表达:小标题就是文眼,这可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点化—— — 但这依然不是准确概括,因为文眼是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不能一下子冒出六个。六个小标题只能是六小节各自的文眼,不可能是全篇。要想成为全篇的文眼,必须具有巨大的统摄力,如第六小标题“永恒的骄傲”,但教者并未点出。

将文本定位为“散文”而非“人物传记”或“人物评传”,只看到了两者的共性,并未看到人物传记的特性,这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偏颇。

三、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师:学以致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用这三种方法,小组群策群力,给六个部分重新拟写一组小标题呢? 要求每个标题使用两个四字词。有不小的难度呢!

生(跃跃欲试,七嘴八舌):可以!没问题!

师:那老师就拭目以待。不过老师是个急性子,所以请大家使用速读的方法来完成。(屏显:速读法,就是以每分钟 500-1000 字的速度进行快速阅读,快速捕捉文中主要信息的方法。 可以通过筛选,抓住关键词句,提炼生成。

生:我们组的标题依次是: ① 对比历史,引出稼先;② 两弹“元勋”,当之无愧; ③ 巅峰对比,凸显稼先;④ 打破谣言,情感震荡; ⑤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⑥ 忠诚纯正,永恒骄傲。

师:你们掌握了速读的精髓,快速抓关键词,生成了这一组凝练的小标题。而且你使用“依次”,让语言更凝练。其他组分享时如果雷同的就不重复了。请把你们拟写的标题工整地写在黑板上。

生:我们组对三、四、五部分拟写得更胜一筹。

依次是:对比凸显,稼先至纯;澄清谣言,自强不息;环境艰险,身先士卒。

师:能不能说说更胜一筹,那胜出的“一筹”体现在哪里?

生:第三部分,我们凸显了邓稼先“纯”的品质;第四部分,“澄清”比“打破”更恰当,而且这件事体现的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靠自己研究的,没有借助外来力量;第五部分我们强调了戈壁滩的恶劣环境。

师:掌声响起来,只为你精彩!确实更胜一筹!

请你将修改后的标题工整地写在黑板上!(生鼓掌)大家发现我们在拟写小标题的时候除了运用上面发现的三种方法外,还多了什么特点?

生:工整对仗!

师:请你将“对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方法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板书:方法、实践)接下来有学生认为,第一部分用“对比历史,推出稼先”更好,因为“推出”更具力量,教者引导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百年前任人宰割的段落,体会对比描写是突出邓稼先的贡献巨大,并趁机点染:一个国家的军事和国防力量决定了它在世界的地位。

国庆阅兵式不仅仅是庆祝祖国生日,也是在展示军事力量,向世界宣告我们的强大和不可侵犯。邓稼先正是在国防武器的尖端领域创造了奇迹。

然后追问:如果说对比历史是为了突出在巨大转变中邓稼先的贡献, 那么对比他和奥本海默,意在何为呢?

生:表现他的忠厚平实,他是最具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生:我觉得杨振宁也是想说明美国和中国的社会背景不同,邓稼先的品质特别适合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师:有见地!大家想想看,倘使奥本海默在中国,可以在文革时期领导成功氢弹研制么?

生:不可能。他锋芒毕露,早都被工宣队和军宣队关牛棚批斗了。

师:有道理。拔尖的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常打断别人的报告。你欣赏这种做法么 ?生:欣赏。这才是学术自由的体现,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他也不敢如此。不过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师:为什么?

生:老师会生气啊,专家会罢讲啊!(学生笑)师:这就是中国讲究礼仪尊卑,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中庸之道。

生:其实我不欣赏他的这种做法。有问题下来再讨论嘛,当众打断别人多没礼貌的,也不尊重老师,没有老师的指导,他怎么会取得巨大成绩呢?

师:也对。我们爱真理,但我们更尊重别人。我想,也正是因为尊重别人,朴实无私,邓稼先才能在文革中说服同事,成功研制氢弹。

【评析】 活用标题命制方法,重拟小标题,意在深化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标题命制匠心,与下一环节的创制对联,讴歌邓稼先的品格,构成了一种思维的和弦,形式颇为新颖。

对百年前后中国的对比,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对比之写作意图发问,因为触及传主的巨大贡献、个性特征,以及不同文化的特点,堪称神来之问。

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标题命制视角不一,有的是纯粹写法视角(对比历史,引出稼先),有的是讴歌传主视角(忠诚纯正,永恒骄傲),有的是状写作者视角(打破谣言,情感震荡)。既然要让小标题成为摄神的“文眼”,写法提炼,偏离传主品格、个性概括的标题设计,岂非南辕北辙?遗憾的是,教者并未理性地看到这一点。

四、精读品评,领悟崇高

师:“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之无愧。在好友杨振宁眼里,他是怎样一个人?大家都是怎么评价邓稼先的?请同学们从第二部分筛选出评价。

生:这一部分概述了邓稼先的生平,最后两段是对他的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读赞语,热情赞美邓稼先吧!师生齐读。

生:我觉得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有一个前后照应。“两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危机,和屈辱的一百年任人宰割相照应。

师:你很善于发现特点。让我们一起欢欣鼓舞地记住“两弹”爆炸的日子,因为这是中华民族新生的日子!

生齐读: 1964 年……

生:老师,我想给大家补充一下,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在 1970 年 4 月 24 日发射成功的。

师:这下“两弹一星”就齐全了,请同学们将这个重要的日子记录在书上。

师: 其它部分还有没有对邓稼先评价的语段?

请朗读分享。

生:第三部分: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生:第六部分唁电中的话均是评价:稼先为人忠诚纯正……

师:走近名人,就是走进不朽的乐章;走近名人,就是走进纯洁的心灵;走近名人,就是走近崇高的理想。请同学们精读这些评价,尝试用多种形式品评邓稼先的崇高品格。

屏显:精读法,就是对文本中的经典语段进行多角度精细的品味。就本文而言,是提炼人物灵魂精髓,聚焦人物身上的亮点,评出人物的特点。品评形式: ① 深情朗读文中赞美句段; ② 提炼词语评价;③ 写对联; ④ 拟颁奖词等。

生:我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两弹蘑菇云升腾举国欢庆”,下联“稼先核武器成功世界瞩目”,横批是“两弹元勋”。

生:他的对联很霸气,我的颁奖词也不赖:戈壁滩风沙呼啸,你置生死于度外;文革斗争复杂,你忠厚平实无私创造奇迹;美国谣言见诸报端,你澄清谣言自强不息。你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两弹元勋。邓稼先,你当之无愧!

师:立足人物,各有千秋!

生:我精读了一二部分,拟写了一副对联:两弹雪洗百年耻,一星放飞千秋梦。横批:民族英雄。

生:我精读了第二部分,也写了副对联:呕心沥血造两弹,鞠躬尽瘁报国家。横批:国之栋梁。

师: 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英雄和国之栋梁。你们的理解和工整的对联让老师看到国家的新希望!

(生板书对联)

生:我精读了第三部分,写了首小诗:奥本稼先本不同,拔尖人物两极端。锋芒毕露美国喜,忠厚平实中华爱!题目:截然不同。

师:通俗易懂的小诗,虽然不讲韵律,但抓住了对比,很不错哦!同学喜,老师爱!(学生笑)生:我用第三人称给邓稼先写了颁奖词:他在苍凉大漠中用蘑菇云的升腾吼出雄狮的愤怒,他用“两弹” 让中华民族昂首挺立在世界东方。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就是“两弹”元勋—— — 邓稼先!

师:用词精准,高度评价,未来的民族脊梁就在你们中间!

生: 我想给大家朗读一下我心目中的邓稼先,来自课文,做了一点变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气质朴实,“纯”字最能代表他的品质。为了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鲜为人知的他,是璀璨的民族之星!(声情并茂,学生鼓掌)师:是啊,鲜为人知是研究工作保密的需要,尽管邓稼先不像歌星、影星那样家喻户晓,但是,他为祖国的巨变奠基,在蓬断草枯的戈壁滩奋战,让我们深入戈壁,深入了解这颗民族之星艰苦的奉献!

请同学们默读《吊古战场文》,看看这是怎样的实验环境。

生:苍凉。

生:人迹罕至。

生:荒无人烟。

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情感朗读?

生:悲壮!

师:请你给同学们做个示范。

生大声朗读。

师:让我们像他一样读出苍凉悲壮来!

生齐读。

【评析】 着眼于评价文字、 两弹爆炸时间,以对联、颁奖词、诗歌等形式予以再评价,既感知了传主的历史贡献、伟大人格,也得到了家国情怀的熏54中 学 语 文·教 学 品 评陶,还使学生走向了言语表现,可谓一石三鸟。而对《吊古战场文》 的深情朗读 (这一点常被老师们忽视),与前面评价文字的撰写,可谓虚实相生,更是将教学掀向了另一个审美高潮。

这是送教下乡的一个课例。乡村中学的学生,在总体上用词竟是那样精准、多姿,立意竟是那样多变、开阔,形式上又是那样不拘一格,令人叹为观止!这除了教者灵动而激情的启悟外,该班学生长期重视语文素养的积淀,高品质预习习惯的养成,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 有些学生在预习中,提要钩玄,像印象主义批评家那样即兴写下一些精约的评语,也很有可能。如是,真的令人振奋!

五、小结全文,启发感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正因为有一批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我们的五星红旗才能在联合国大厦前高高飘扬(播放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片尾曲《中国男儿》视频)!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他们!(屏显:聆听昂扬向上的歌曲,感受大漠苍凉,认识我国的“两弹一星”)师: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一起追随这样的“星”,(画一颗星笼罩课题)宣扬他们的丰功伟绩,让他们家喻户晓,成为我们人生的启明星!

【评析】 曲终奏“雅”,立意与作者的深情讴歌同声相应,使整个教学有一种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总评】这是一堂用阅读方法(浏览法、速读法、精读法)贯穿始终的课。其间还涉及了标题创制方法(对比、引用、质疑、对仗)的总结,多种人物评价方法的浸淫(对联评价、诗歌评价、颁奖词评价),整体上灵动摇曳,引人入胜。

田老师或许是想以《邓稼先》这篇带有小标题的“散文”为例文,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浏览小标题以把握文章整体,通过速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再通过精读,把握局部,从而实现概览与玩绎的统一。不过,阅读方法是无法成为教学意脉的。理想的教学意脉,要么与文本意脉融合,要么对之重构。田老师的教学之所以整体上非常成功,恰恰是因为她的把握文眼—— — 理清思路—— — 精读品评的教学意脉,大体吻合了文本的意脉:卓越功勋(第 1 、 2 部分)—— —独特品格(第 3 、 4 部分)—— — 情笃意深(第 5 部分)—— — 永恒骄傲(第 6 部分)。而她的小结全文,则可视作对文本意脉的延伸或重构。

田老师的读法引领关注了传主的功勋、品格等具体的物质性细节,甚至赞美学生“未来的民族脊梁就在你们中间”,这是她教学“实”的部分。但其教学的最大魅力是让学生找、读文本中评价邓稼先的文字,且果断将之作为精读的内容,并通过对联、颁奖词的形式予以再评价。为什么?因为切中了文本的类性特征—— — 评传。如果说把握文眼、理清思路还停留在“传”的层面上,精读品评便转到了“评”的层次上。这是文章“虚”的部分,也是最能见情见性见神的地方。读法着力于此,确实有着令人惊羡的审美纤敏。

不过,因为对文本类性把握得不够精准,导致不少篇性特征的审美开掘或被淡化,或被忽略也是事实。

一是多维衬托的表现手法。一般的人物传记通常是一维的衬托,如用社会的庸众或某一人衬托传主的超凡脱俗,本文至少用了四种衬托方法:1. “历史衬托”—— — 用百年中国的前后变化,衬托邓稼先贡献之巨—— — 这一点,田老师抓住了,也让学生读了、思考了,但是方法上还不够“陌生化”。

若用还原法:删除第一部分,直接从第二部分开始写邓稼先(长春版教材选文便是如此),可以吗?学生定然能印象更深刻,也会为今后感知《陋室铭》《爱莲说》 烘云托月的艺术表现力打下一个坚实的铺垫。

2. “人物衬托”—— — 用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衬托邓稼先的朴实谦逊。这一点,田老师把握得也不错,但是点化不是很到位。比如,将邓稼先的忠厚平实,不与老师争短长,概括为中国的“讲究礼仪尊卑”就欠妥。中国学生也是可以与老师争胜的,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但是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是“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55中 学 语 文·教 学 品 评(出自《学记》,后半句意为“将功劳归功于老师”)的。用“从而庸之”这样的谦冲自牧的品格概括邓稼先,或许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功绩衬托”—— — 两弹研制成功时间之短,衬托邓稼先工作之投入,业绩之巨大—— — 这方面可与美国、俄国研制原子弹的时间比,实现文本内外的打通。这方面,田老师没有涉及,所以文本与外在的精神联系没有实现。

4. “环境衬托”—— — 用作者眼中 “蓬断草枯的沙漠”,衬托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工作意志之弥坚。

史料记载:邓稼先当初接受特殊使命,和妻子告别时就说过:“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课堂上适时地引进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建构一定可以更饱满,更动人。

二是对人之“特”情的点染。文本中至少有两处“特”情描写: 1. 收到邓稼先的“澄清信”—— — 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 1959 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杨振宁顿时热泪满眶,乃至到洗手间整容; 2. 作者对邓稼先心情的揣摩: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对于前者,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探讨:作者因何而哭,且不能自制?是因邓稼先的真诚人格而哭,还是因感激邓稼先为民族争光而哭,抑或因忏悔而哭 ① ?对于后者,如果引入探讨,是更能认识邓稼先的深情与坚毅,智慧、严谨、果断与坚毅的。田老师将文本定位为散文,偏偏放松了对其间独特之情的体悟,令人匪夷所思。

三是“传记”的典型、真实。作为物理学家、传记作者集于一身的杨振宁,对资料的征引,措辞的考量是十分严谨的。尤其是数据的运用,不仅真实、准确,而且起到了抒情上的春秋笔法作用,如列强“租借”中国相关地区的年限陈列,原子弹、氢弹爆炸时间的介绍,邓稼先直肠癌三次手术的时间以及去世时间的描述,背后的愤慨、屈辱,惊叹、自豪,哀婉、沉痛之情触之可及,却又含而不彰。田老师抓住了两弹爆炸的日子,引导学生朗读,并体味其间重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其他数据未予关注,或许是出于详略安排的考虑,但未上升到传记典型、真实的特点,稍感遗憾。

四是“纯”字等艺术留白。作者在第三部分点到了邓稼先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并在最后一部分说他“为人忠诚纯正”,选上了“纯正”一词。

那么,六个部分的重新命名或整合,乃至整个文章的命名,是否也可以考虑以“纯”字为中心,进而挖出作者的言外之意?还有,这篇文章偏重了对邓稼先“神圣”情感的描写,对其“日常”情感的描述(如分别 20 多年的朋友相聚、夫妻告别,他有怎样的表现)比较稀薄,套用康德的话说就是,注重了“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描述,淡化了“日常的经验世界” ② 的描述,这样是否合适?梁启超十分肯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写法—— — 记廉颇“专写他的小事”,如与蔺相如吃醋怄气,如何负荆请罪,对他的赫赫战功用了不到“二十字” ③ ,怎么看待这种专注于写大事、或专注于写小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模式?

这些艺术留白属于传记中的文学性,但田老师在课堂上并未进行审美开掘,恐也是对文本的传记文类定位不准所致。这样看来,学法引领没有落实到文本类性特征和篇性特征审美开掘上,教学火候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

① 汲安庆 . 《从四个男人的哭泣说起—— —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08( 9 ) .

② 李秋零 . 《康德著作全集》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

③ 梁启超 . 《作文入门》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