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前的战地书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a2e919db5d50c457.jpg)
一灯如豆,北风敲窗,独坐书房,读一封来自2200年前秦国两位当兵的兄弟的家信,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那个战国争雄的时代。
史书上不会记录贫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他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作为巨大的分母,衬托着帝王将相的事迹。兄弟俩的书信,来自于考古发现,在湖北的墓葬中发现的木简。
一、战地书信珍贵
杜甫曾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千多年前的通迅不发达,而且战事多变,家书更显珍贵。
兄弟俩在秦灭楚的战争中相遇在一起,喜悦无比,于是要给家人报平安,免费得牵挂。同时俩人的衣衫用品已经陈旧,借钱又用光了,急需家里寄钱寄衣服。三是牵挂家人的身体,牵挂新媳妇的平安。书信中满满的是牵挂,也表明了他俩出征是为了家族的爵位。
这两片木简成了父母的念想,日日读,夜夜思,也许是心爱的儿子唯一留下的物品,被父母作为心爱之物随葬墓中。
二、贵族身份的象征
战国时期教育还没有普及,周朝以前规定学习文字是贵族的特权,贫民百姓大多是文盲,能够给父母写信,表示兄弟俩都是读书识字的人,可以推测出他们是贵族。
能够在考古中发掘出这两封书信,也表明墓葬比较考究,普通平民不可能会有象样的墓保存下来。从这点上也可以证实为贵族。
从书信内容看贵族的爵位不再是祖辈传承,而是要靠儿子建立功勋。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六国,就是从商鞅变法后,打破了原有的贵族平民界限,平民战场上奋勇杀敌也可奖励爵位,贵族不去建立功勋就无法保住爵位,所以除了大儿子在家守业,其余儿子都得奔赴战场。
三、秦囯上下同心的证据
团结就是力量,全国人民一条心,团结一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信中要求家里寄钱寄衣服,表明军队的日常用品不是国家提供,而是战士家庭承担。不管是马匹、战车、武器、衣服都是人民供给,如果没有上下同心,是无法支撑战场的巨大消耗。
我们从一封来自过去的书信中可以一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秘诀,也可以看到亲情的珍贵。今天读来依然动容。
附原文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
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
书衣之南军毋……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媭故术长姑外内……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媭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婴汜季事可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匾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妴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
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若取新,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为惊视祀,若大发毁,以惊居反城中故。惊敢大心问姑秭,姑秭子产得毋恙……?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