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人文社科上班这点事儿

浅谈《版权课程落地内化》—复盘及收获

2017-12-11  本文已影响357人  玩字的玩子

2017年12月8日受邀参加《第七届创新学习技术论坛》,对其中《版权课程落地内化》的分享,感觉收获颇多,闲话不谈,直接上干货复盘哈。

一、老生常谈,先说说版权课程内化的重要性。

这个做过HR,尤其是TD的人一定深有感触,就如同老师PPT里直接打出的关键词:精品、高效、载体。在内部缺乏专业团队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内化课程确实是高效而快捷,且能保证质量,很多培训管理者或hr都会这么处理。在类似的场景下,我个人也很倾向这么来选择。这个所谓的类似场景,梳理一下可以整理成这样的问题清单:1、课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业务价值?2、相对于内部开发,引进课程是否是更好的选择?3、企业内部是否具备了移植课程的条件(人员/需求量)?4、课程是否具有可复制性/移植性?想清楚这几个问题后,才可以考虑动手。

二、来看看内化的形式吧。

常见的类型无非是三种。第一种:“担当型”。派企业内部讲师外出参加公开课,回来自己内化。这对参课老师的笔记能力和复盘能力要求都比较高。所以经常有老师随身一支录音笔,听课的时候各种拍照,无论是目录还是过渡页通通都不放过,回来一点一点梳理。第二种:标准授证型。顾名思义,就是参加人家版权课程的认证,带回正版的全套资料,接受此门课程的TTT,也是回到企业后讲课时课程复原性最高的方式。但是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毕竟认证费用多数不低。第三种,更常见的“扒课型”。这种多见于专业类的内容,去听课的时候出发点是进行专业部分的移植,带着目的去听去记,回来直接或者改良一点点就可以“移花接木”,很是方便。

三、那么难题来了。

“用不起来”几个字基本能把这其中的酸涩概况了吧。既有老师的水平受限的原因,又有内外部课程关联的问题。探究其背后原因,总结为四点。1、课程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2、授课人员水平有限,很难真正掌握课程内容,更无法传递课程“精髓”。3、课程无法贴合企业的业务情景。4、版权课程的自身设计问题导致很难复制和推广。概括的很全面了,一看即懂,我就不再赘述了。

四、(前方高能)解决问题的原则。

1、以始为终。史蒂芬柯维七个习惯里的内容,但是真心好使。一切还是回到最初的目的—需求是啥。如何来明确呢,两种方式。一种从战略、绩效、岗位来进行梳理,这样来看,岗位的需求是最容易外部引进课程移植的。战略和绩效部分,都是以内部为切入口,内部开发为主更合适。另一种方式就是关注问题,翻译成白话,就是关注学员的行为变化,关注学员要做什么。有的培经会说“缺啥补啥”也是一个意思。

2、学以致用。达到会用、想用、能用的程度,而不是纠结讲课时是当完全复制版权课程的“忠诚派”还是课程中添加自己感悟改版的“山寨派”讲师了。本身就没有对错之分,全看使用目的和场景。至于如何操作,也给出两种路径。

(1)、贴近企业业务情景的“再开发”。(这里有个例子-见图,操作步骤很清楚)方式也多见于三种:

A、案例重编。具体操作可以使用SCORE法则(S-情景,C-冲突,O-选择,R-结果,E-评价)

B、教学活动优化设计。

C、共创引导坊。(这个对讲师的引导技术会有要求)

(2)、培训转化与应用的设计

有个公式很好的做了解释:学习*转化=成果(具体参见《学习发展项目的6Ds法则》)。具体做法:

A、设定目标、规划任务(明确汇报日程表、个人应用计划—比如撰写案例、应用心得汇报、成果展示等)

B、创造环境(团队知识分享、主题沙龙、在岗训练、虚拟社区)

C、技术支持(定期提醒、应用工具—指导手册、检查清单、数据库、模板等、反馈与辅导)

这部分总结一下问题清单:

a、课程中的内容在企业内部是否有应用场景?有哪些应用场景?

b、课程内容与可能应用的场景匹配度如何?可以做哪些优化?

c、课程中的教学方法与活动是否能适应内部授课需要?是否需要做改进?可以做哪些优化?

d、我们如何帮助学员更好地转化和应用课程的内容(任务/环境/支持)

3、团队协作。

有了天时地利,接下来就是人和的问题了。首先是分工。这里有四类人要参与,总原则是责任明确,具体来看是这样滴:

A、项目经理/发起人:

明确项目目标、制定项目流程;

选拔、考核讲师团队;

活动组织(试讲、案例采集、研讨会、认证会);

协调等。

B、支持团队(内部业务专家、学习设计人员)

C、培训公司/外部专家:

提供教学内容的改进建议;

为课程内容的“再开发”提供支持;

提供教学活动的优化建议

D、讲师:(也是其他三项参与人最终所指)

深刻理解课程内容;

掌握授课流程和方法。

这里又要插一嘴对于版权课程讲师的认证与培养,如何从愿意讲到会讲再到讲的好,背后要做的步骤对应的是激发动机到赋能再到改进与反馈。细细展开,又有太多可谈的了。不片偏离主题,就说这么多哈。

再梳理一下这部分的问题清单:

a、为了保证课程落地内化,应该有哪些人参与到项目中,他们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b、讲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背景和授课经验?

c、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和支持讲师更好地完成任务(资源/活动)

d、考核和授证讲师的标准是什么?

好了,综上所述,版权课程内化在企业培训团队发展中是跳不过去的一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满足需求,就可以被选择。始终记得以始为终是根本。在使用过程中真正团队协作起来,学以致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此次复盘,就这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