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四川大学历史研究所

薛生传道:淡泊寡欲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64人  薛崔愿

老子主张修身,其实修身只有一个字:真。

儒家与道家不同,儒家修身在于另一个字:诚。

也有人说儒家是德、善或者仁,大体上差不多,儒家修身注重人际关系,特别重视讲诚,讲德,讲善,讲仁。
道家注重宇宙间事物的关系,所以讲真。
儒家讲修身与老子讲修身,路径相似,老子先搞好自我修养,然后“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
儒家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后人庄老并称,但两者的异同不可不察。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讲: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道是万物之母,道对万物有生养之功,但是,道对万物的态度却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生养万物却不占有,不凭借,不主宰,任物自为。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讲,修身的目的是为了“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
老子的学说是救世之学,也是隐士之学,后来,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注重个人的修炼,翩翩然逍遥游了。
庄子不是不关心天下,只是天下实在太乱,改变不了,轻易入乱世,不仅不能救世,反而个人也没法保全,只好个人去修仙。
儒家的圣人是大德在身,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不管千难万难,不管环境怎么样,拔出心肝与他作去。
这样的路径选择,最高的境界,诚如孔子所言,君子有杀身而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孟子也言:舍身而取义者也。
道家的圣人概念与儒家的圣人概念是不一样的。
《道德经》上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的毫未、累土、足下皆是柔、弱、小,却具有无限发展之前途,但一旦长成合抱之木,累成九层之台,行致千里之远,反而就趋向停滞与消亡了。
老子的辨证法认为,强大与弱小不停的发生转换,这个转换的过程尽管是不经意的、渐进的,但是,从弱小趋向于强大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你想永远处于毫未、累土、足下的状态是不可能的,时间会推着你向前走。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在大圣大哲的眼里,时间空间根本不是回事。时间、空间为什么在大圣大哲眼里不值得考虑,因为在他们看来,道才是长存的,人的肉体可以朽败,万物可以损毁,但道永远不朽。对于人类而言,悟道行道的智能才是人类获得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
此一智能只能从四个字开始:淡泊寡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