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如何用“葱鲔火锅”笔记法增强读书体验?
![](https://img.haomeiwen.com/i7921749/8889618bcabf59b0.jpg)
文/得一
脑图/大开
我读书有个习惯:带着我的问题,去看作者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商业、非虚构类等实用性书籍,关于文学等,目前暂不涉猎。
这几天,带着“如何做到读完每一本,都能有扎实的收获”和“如何做好读书笔记”这两个问题,阅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7921749/9eedc42788fdb8bd.jpg)
作者叫奥野宣之,行文有点啰嗦,絮絮叨叨的,我把全书的内容消化、提炼了一下。
总的来看,其实就三个核心内容:
如何选书:怎样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如何读书:怎样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一、如何选书:怎样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1.认真选书的目的是什么
前面我讲到了:读一本书,实际上是为了寻找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
比如,我最近的需求就是如何写作、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画思维导图、如何育儿。
把自己的问题列下来,归纳分类,才能确定方向、有的放矢。
想学育儿,就去读森田道雄和蒙台梭利的书。
想学知识管理,就去读《好好学习》《学习之道》《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等书。
可能有的书本身不成体系、零零碎碎的,但只要脑袋足够清醒,始终清楚自己需要补充什么,读一本书哪怕只搞清楚一个概念或一个方法即可。
当然,有很多人读书不会像我这样,为了获取知识点,他们纯属为了情感需求、打磨时间等等。
这样也可以,自己读的有乐趣就行,毕竟个人需求不一样。
我的建议:选书要目的明确,就像相机的聚焦功能一样。
因为即使拍摄相同的场景,聚焦面前的花朵和远处的建筑,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一张照片,要想把要表达对象突出出来,就要把焦点放到主体上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7921749/a5a5cf0c0200e15c.png)
聚焦一处,才不会耗费自己的精力,才能精准地获取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
2.选书的具体方法
找书的过程是个主动的过程,平时要经常带着自己的问题、目的,主动出击去寻找相关的书籍。
![](https://img.haomeiwen.com/i7921749/933142301a95c38f.jpg)
1)找到自己的信息缺口。
具体方法,可参考阅读:《6步法打磨真正适合自己的书单》
2)收集该领域的大神推荐书单。
不管你想学哪个领域,总有比较厉害的大咖,想学PPT可以找秋叶大叔,想学拆书可以找赵周,想学经济学可以找薛兆丰,想学写作可以找夏丐尊和叶圣陶,等等。在他们的文章或者著作里,会提到很多书,把他们收集起来,日后再用。
3)看书评。看书评也是个好方法,国内比较有名的就是豆瓣,简书的书评质量层次不齐,可以做个补充。豆瓣里有不少读书大神,观点也比较犀利,可做参考。
4)跟着好的作者顺藤摸瓜。
很多作家每年出书的数量是有限的,他们的眼光也比较挑剔,有很多值得收藏的好书。
比如,大师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里,就讲到了很多名著。
如果你有信任或者喜欢的作者,不妨跟着他们的品味去找书。
5)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与好奇心。
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总会有些一闪而过的想法和灵感,利用身边的纸笔或者手机便签,把他们记下来。日后作为关键字去搜索,效果往往很好。
常见的搜索平台有知乎、微信、百度、维基百科(不懂英语的人确实很吃亏啊,对不起高中的马老师)。
6)以读过的书为起点去找书。
这种方式属于刨根问底式的读书法,能够很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丐尊老先生,就提倡这种读书方法:
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夏丏尊先生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
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这篇文章的地位和晋朝文学的情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这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而英国的莫尔写过一本叫《乌托邦》的书,又可以对照起来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另外,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渊明的为人,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如此这般,可以由读一本书引出一大串来。
这种刨根问底,能够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引发连续阅读,促进知识的体系化。我极力推荐大家使用这种方法。
3.对书单进行梳理、分类。
根据上面方法,我们能够收集很多书目,但如果仅仅把它们放在笔记里、手机里,是没用的。
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全部拿出来梳理、分类一下,并有针对性地去排名、提取书单,进而确定自己要买的书。
4.买书。
现在买书很方便,京东、当当、亚马逊、线下书店都可以,还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下载免费的电子书。
我自己有个kindle,平时很少用,因为不便于写下自己的思考,读书体验不是很好,还是喜欢纸质的感觉。
但kindle的优点是存储量大、便于携带,比较适合文学类的阅读。
二、如何读书:怎样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1.认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读书,网上有句流传已久的话: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的书,却还过不好这一生。
导致这类情况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如果只是单纯地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用。
第二,读到知识却不去运用,不去改变自己的习惯,等于没读。
但是反过来,要记住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是自己与作者的对话,要有自己的主动思考在里面,既要让自己不忘记书的内容,融入自己的身心,又要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炼、加以思考,把营养彻底地系统化,有组织地消化。
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知识才算是自己的。否则光在书上划重点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读书的目的,一定要确定下来。
2.如何用“葱鲔火锅”笔记法增强读书体验?
1)所谓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划重点+思考”。
我们多数人在读书的时候,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摘抄或划线,并想把划线的地方背下来,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记住,更不能把知识点加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
所以读书不能只是单纯地记忆书中的内容,要学会与书对话、与作者对话。
作者讲的对不对,有没有启发,你有没有相关的经验能联系起来,有没有相关的行为能去践行作者给你的启发,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去思考、联想。
举个例子,你在书中看到某个知识点,它目前是孤立的,如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7921749/384cb39a87d65447.jpg)
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联想,也就给这个知识点加了前因和后果,如果再深入一点,给这个知识点确定一个使用边界,那就又多了一个维度,变成了二维。
这个过程下来,知识点就能很好地与你现有的知识网络形成链接,也就能很容易地记住它了。
大家可以试试。
我就通过这种方式记住了底层规律、习惯性防卫、动车组脑洞、斜杠青年等一些新认知。
所以读书笔记很重要,要通过笔记,把读到的信息以准确的形式转变为自己思想中的一部分,将自己的思考书面化。
因为这些想法都是自己在读书时候的反馈,能够促进自己对书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而且带着思想输出的目的去读书,信息输入的质量会大大提高,会倒逼自己留意重要的内容。
2)读书笔记的格式。(仅供参考,因人而异)
![](https://img.haomeiwen.com/i7921749/b58569a751661cd2.jpg)
〇后面是摘抄,要原汁原味,要是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要能颠覆自己的想法,要有共鸣,要让自己的认识发生动摇,并让自己信服、发生震撼。
后面是自己的评论,主要是对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和补充说明,这些都是自己原创思考的源泉,对书中的内容要有反应、进行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书的内容。
三、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1.为什么要强调运用?
又回到开始的问题了,为什么有些人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因为他没去内化、运用啊!
读一本好书,能被书带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剩下的应该依靠自己的思考和践行继续下去,把知识内化、运用,改变自己的生活。
只有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才能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2.如何运用?
1)写读书笔记。
这个方法比较常用,没读完一本书,梳理好自己的思考、内化获取的知识,把他们写出来。
记住:写书评之前不要看别人的书评。
读书笔记是自己和书的对话,不需要别人的观点,写完以后可以拿出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可以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读书体验。
2)践行新习惯。
学到什么新技能,认为能够帮助自己提升的,立马就用。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在读完《成为作家》后,养成了晨间写作的习惯,写作素材大幅增加。
读完《大师们的写作课》后,知道写作不能自嗨,并且参照四有的标准反思自己的文章。
读完《完全写作指南》,学会了“运用转盘写作法”构思文章,效果很明显。
读完《好好学习》,学会去寻找事物背后的底层规律,加以迁移学习。
读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学会去打磨自己的使命宣言,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等等。
通过践行习惯,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3)以教为学。
这个教师广泛的,可以是演讲、领读、分享等等。反正就是想办法去向别人表达自己所学,通过这种方式倒逼自己,去调查那些我们从未在意的出处、资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我想去了解江苏,于是就通过完成一篇文章,来逼自己梳理了关于江苏的很多知识点。
参考阅读:什么是江苏?
4)三书同读。
平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什么困惑,就把这个困惑作为一个主题,选三本同类型的书一起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7921749/68d0c8218a3a4b33.jpg)
让书中的知识相互争论、相互验证,一边反复与自己讨论、深刻思考,一边反复修正之前的假设,最后得出能让自己信服的结论,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上,是我读完这本书得到的一些启发和解决方案,还不够全面,需要其他的书去补充。
最后,希望大所有朋友,能够尝试一下书中的方法,每读完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