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学废还是学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知大家会不会觉得,保持学习的人越学越会,庸碌的人越来越废?
学如逆水行舟,坚持前进不仅辛苦还很难取得进步,放弃就顺风顺水轻松惬意,千里江陵一日可还。
从不看书开始看书学习的心态大概如下:
1、开头是看不下去,每个字我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懂了。
2、坚持研读试试,发现内容是可以看懂了,但是“我太累了”、“太忙了,没时间”、“有点困”、“我先喝杯水”、“太无聊了,我先看个抖音”、“我需要先去洗个澡提提神”、“我需要睡觉了明天还要上班,明天再看”......
3、当我们克服第二阶段,坐下来阅读之后,另一种问题出现了。“这本书太长了,上次看到哪里来着?”、“上一章是讲什么?”更严重的是,看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看完后却也说不出自己具体学会了什么,记不住内容。
看书看着看着自己就迷糊了,拿出一本自己以前看过的书觉得十分陌生,莫非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韩寒:听过太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7800/fb0d634435a98c91.jpg)
深究学习
在成甲的书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针对上述第三阶段的困惑,做出了解答。这本书不适用于所有人,且此书本身在逻辑、论证和内容上也确实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读起来可能并不会太轻松。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书中的观点是,学习的本质是改变我们对事物的假设。比如一个相信“地心说”的古人通过学习现代的研究,明白了“日心说”,用新的假设代替了旧的假设,对世界产生了新的看法。
为什么要学习呢
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也正如此,一旦我们的认知或行为受到了知识的正面影响,那可以认为知识是有效的。
什么是知识?
与我们无关的书籍、网络上的资料可以称之为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被我们掌握且成为我们改变世界的力量,那就是知识。
两个问题
1、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同样学习,总有些人可以花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也有另一批被我们称为愚钝的人起早贪黑,花最长的时间拿最少的分数。区别在哪?
2、在工作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大家都掌握了相关知识陷入了瓶颈,如何才能突破?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7800/8c664ab45d05a5d2.jpg)
学习如何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那么的好用,接收信息慢,容易遗漏,还容易出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旦我们学多了几门知识总感觉大脑不够用。成甲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认为,此时我们有必要对知识进行管理。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掌握临界知识,然后把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深度
市场为什么做不好?为什么这么烂?销售说:“公司投入力度不够,产品设计和质量问题太多,产品市场定位有误”。说的对吗?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样的回答多数老板不会满意。当一般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产品、人员、市场策略,究竟是哪一个因素除了问题呢?
市场本身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常规的表面分析与单因果分析都不准确,如果可以从一些底层的规律出发,系统化的思维去看待市场现象,会大不一样。
市场本质上受到供需关系等影响,研究市场规模和需求会有利于解决市场问题,但是需求本身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如政府要大力发展和支持5G,那么需求一下子就来了,所以供需问题离不开也政策和发展趋势。
贸易本身是一个信任问题,如我们的网上购物行为,正是平台建立了完善的体系得到了我们的信任;有时候我们会选择价格高点的品牌产品则是因为对其品牌的信任。我自身的例子是,当中国企业做海外市场时,自身产品影响力有限,中国企业这四个字带来的刻板印象也不一定是正面的,即便华为公司也是一点点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品质才能在海外市场收货口碑。这样的情况下客户的信任只能来自于当地的市场人员,通过产品宣讲和测试,加深产品认可;接着通过商务交流会谈和公关,强化了对公司的认可;最终,通过一次次的合作与服务建立市场口碑,建立了信任。
贸易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看过《自私的基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自私潜藏在我们的基因中,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群体行为的研究表明,人类是道德虚伪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企业级的市场贸易活动中,销售的职责除了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之外,还需要与客户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关系,并在交易的过程中解决利益分配问题。
上述的分析是我自己的尝试,可能有不少偏差片面的地方,但是大家可以看出,系统化的思维更多是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底层规律出发去分析问题。上述通过分析市场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市场问题,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这就是认知深度的不同。越接近本质的分析,越有深度,也就越有说服力,根据这样的分析去解决问题才能解决根本问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临界知识
作者提出的临界知识是一种抽象规律、本质、普世智慧这样的一类知识,当我们可以用临界知识分析问题时,不同的知识也就可以联系在一起了。临界知识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加可靠的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的问题。
比如品牌命名,简单了解下我们会发现品牌命名不应该太拗口,不要有生僻字,最好有新意等,不过也有人觉得用些特殊的生僻字引起注意。但是如果深究根本,我们会发现命名的本质是:降低商品的传播成本。从这个本质出发,由下而上,不同的策略就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就知道要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品牌命名这个问题。
临界知识应该是自己总结归纳理解得到的,而不是简单的看到。我们从小学过论语,看过很多名言名句,也看过许许多多的语言故事,但是在生活中依旧我行我素。我跟我爸有过多次密切的交谈,我发现他身上一些宝贵的品质和对市场对人际往来的临界知识都是从生活经验中领悟,这一类才是真正的学习内化到了我们的行为上。我们读过很多哲理和思想,却从来不去做,这些知识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7800/eca32ec412a01df2.jpeg)
学习的策略
我们习惯了十几年的被动学习,但主动学习的方法是不太一样的。
我们已经知道要提升认知深度,掌握临界知识,把知识融会贯通,但是要做到这一步,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1、绿灯思维
当遇到反对的意见,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维护自己,自我防卫,这样的思维是红灯思维,不利于学习。我们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我们无法确定“绝对事实”,保持绿灯思维,思考和接收反对意见有助于拓展我们的世界,修改我们的假设,这就是学习。
奇葩说有个很搞笑的例子:我不仅骂你是个王八蛋,我还能证明你是王八蛋。这里就是以行为代替个人,而实际上一个人的一次行为究竟能不能代表他这个人的本性呢?这里的假设无非是你做了王八蛋的行为,那你就是王八蛋。
生活中很多时候,他人反对的是我们的观点,质疑的是我们的做法,但我们往往会升级为他在质疑我,他在侮辱我。调整心态,接受他人对自己行为观点的质疑,自己也多点质疑自己,保持绿灯思维是学习进步的第一步。
2、慢
学习不可能速成,越深刻越重要的知识越需要我们多花时间和心思去内化,去理解。有些朋友买了一堆书籍不曾看完一本,周六日把自己的时间都交给了兼职和补习班,一个补习班没有坚持下去又报了另外一个更好的,这样的行为就是焦虑,焦急着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优秀的人。但是,成长和学习,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没人能一蹴而就。同一本书,你花5个小时看完后,如果你肯再花5个小时梳理一遍,我相信你的收获会更多,如果你还肯再花5个小时把它整理成一份PPT对你的朋友或者读书圈友分享核心知识,那你会更有收获。
学习方法
1、记录与反思
反思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认知深度和掌握临界知识的方法。我们的生活由一个个假设组成,我们每天都根据自己的某些假设做出了很多决策,反思则是根据结果,重新思考这些假设,寻找深层次的规律,这个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元认知能力。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企业里面的总结计划,但是为了避免把总结计划写成流水账,我们要深刻地反思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假设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假设,在反思中一步一步深入,尝试归纳出临界知识。
这本书最精华的点就在于反思这个环节,作者用大篇幅多方面多多角度反复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反思达成提升认知深度掌握临界知识的目标。
2、以教为学
正如很多学习类书籍共同提到的,教导别人是学习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教导帮助我们更容易的深入到知识的底层。
3、刻意练习
1万小时理论相比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比1万小时理论更科学的是刻意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不同角度的练习、具备挑战和难度的练习来掌握知识技能,而不是单单的背诵结果,拓展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在头脑中对此知识建立更多的联系。
结尾
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认知深度,也就是一个锻炼自己洞察力的过程。这种能力像是我们手中的武器,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助力,书本最后列举了一下常见的临界知识,不过正如我前面所言,如果你无法在生活中总结应用临界知识,知识对你而言又有什么用呢?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
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
关于这些临界知识我就不直接搬运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介绍,深入分析这些临界知识,每个知识都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书。而这也是我偶尔看国内的畅销书的原因,虽然这些畅销书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个大的糅合,没有太多原创的东西,但是它可以推荐很多知识和书籍给我,从而让自己知道接下来该看哪一本书。
这世界存在着一个图书馆,我们是其中的图书管理员,这些藏着浩如烟海的书籍,其中某处藏着一本书,这本书解释了图书馆存在的原因以及使用须知,只是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找到这本书。《巴别塔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