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天结束,又是新的开始
22天前,我来到行动营,给现在的自己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身在一座小城市,需要与外界的大咖们接触,获得更广阔的视野,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女儿最好的榜样。”
原本以为22天的写作打卡并不太难,毕竟我已经在简书坚持了8个月。
但一路走来才发现,原来的写作更多的是自己的随笔,而这大半个月来的命题作文却是另一番模样。
今天复盘一下在这过去的大半个月,我对写作、对成长的新认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锻炼了讲故事的能力以及强化了对文字的推敲
刚开始我也是像之前在简书上一样,随便写一写心得体会,读后感想,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出来,挺简单。那时我想,这样跟之前的每天坚持打卡没什么区别。
但大白排长鼓励我像写一篇文章一样写打卡文,我自己反思,如果还像之前那样,我花钱来行动营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我决定换一种写法,给自己加点难度。
我看到大家写的故事比枯燥的说理更吸引人,于是我也开始讲故事,像之前说的那样,从《约会》那篇文章开始,我找出了老三这个家伙。把我要说的话借老三之口说出来,编一个小故事,似乎就更能吸引人一些。主人公叫“老三”,并不是因为我行三,而是相对老大老二,老三叫着更顺口一些,而且我们是勇拓三连,“老三”的出现似乎更加顺理成章。
原以为讲故事很简单,只要把文中的“我”直接ctrl+f替换成“老三”就行了,下笔时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我不能让老三一个人自言自语,要给他找亲朋好友,亲朋好友也不能想游戏机的NPC,只负责灌鸡汤,都要有合适的定位,要说出合适身份的话语。其次要设计情节,制造矛盾冲突:老三想约会而不敢约会,老三想精进却不得其法。最后还想有一个有意思的结尾,太难了。
但老三的故事确实锻炼了我编故事的能力,在汤小小老师那次分享中,我学到了讲故事多注重细节,多表述动作,我用在了这上面。我喜欢欧亨利式的结尾,却总也做不好,只能给这几百字的小故事一个合乎情理的结局,而不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
这样每天的打卡让我绞尽脑汁,却也在无形中让我提高。
二、用成长的角度,不再纠结自己的文字
这是200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人人都在写一只乌鸦要有自知之明,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否则就要吃亏。那年我却从孩子那句“它也很可爱啊”出发,写即使是乌鸦也要有老鹰一样的梦想,不出意外的跑题了,导致了我又一年的复读。
之后的很多年,我都不愿意写那些命题作文,不愿意按照一些人的思路去写千篇一律的文字,不再参加语文考试,也就更自由的只把我想的表达出来,管你给我打多少分。但是,一个写作者,总是不想自己的文字尤其是走心文字“久在深巷无人识”,所以每次发完鲸打卡,隔段时间就想去翻看一下,有多少人评论,有多少人点赞,像极了刚到简书时的状态。而且,很多时候随便写写的文字,获得很多好评。而我精心准备的,却并没有被更多人认可。
对,这22天写出来的“老三系列”,其实不是我最想写的,最中意的。却有两次被提名了最佳(最优当然是不敢想的),一次老三见猫叔——也许是因为脑洞开的够大,一次是对于三星读书标记法的不以为然——也许是在一片赞同声中显得略微有点不同。而我自己觉得最好的却是令狐冲思过崖练剑那段故事,令狐冲 一段往事——读《慢思考》,信心满满却没有被提名。
老三的故事,只不过是我在读完一片材料之后,借用老三之口,表达我自己对于材料的感想,更像是一篇读后感习作。而我更想写的是令狐冲聊微信那样的,让人看过一乐,又印象深刻的故事。就如同曾经写过的悟空与菩提祖师关于“一花一世界”的探讨——《悟空,你入了他的界,如何还能跑出如来的掌心?》——让古书中的人物来讨论我们现代生活的点滴,我更愿意写这样的文章,而且觉得这才算是创作。
现在反思,其实也没什么,就像曾经自我感觉不错的文章被简书首页残忍拒绝,无意中写的一篇却会被收录:反正我表达出来我想表达的就行了呗。写一篇不行,肯定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下一篇查漏补缺就可以了,何必纠结,反正我是要一直写下去的。
三、口头表达的需要
作为一个北方人,普通话二级甲等的水平自我感觉还说的过去。群里小伙伴分享的朗读评分小程序,我也可以达到92分的成绩。但我每天打卡的语音,却总是读要好多遍才能过关,而且完全做不到脱稿:每次我都要先把文章通一遍,然后打开微信网页版,用手机语音发送给“文件传输助手”,来测算一分钟到底要在什么地方停顿才合适,而无数次录音会在20多秒甚至40秒卡壳,然后删掉重新再来。
这样很繁琐,很麻烦。但我却获益匪浅,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咬字不清,甚至吞字,语速太快,没有感情,这些问题在我平时说话时也经常出现,而我却没有注意。
最近看《浴血荣光》,讲到我们党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大都是演讲的高手。这是他们的能力,也是工作的需要。
在全国只有几十名党员的100年前,没有微信,没有广播电视,怎样把共产主义的思想宣传给劳苦大众?只有靠写在报纸上的文章,很多人却又不识字,那就是剩下一个方法,找机会发表演讲,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来影响更多的人。正是因为思想的传播才有了安源工人大罢工,才有了秋收起义,才有了南昌起义。
那么在新时代,我想要反对我的人理解我,理解我的人支持我,有些时候也是需要口头来表达的。这一点正是我欠缺的。我喜欢看《奇葩说》,喜欢那种智慧的碰撞,却总是听了正方觉得有道理,听了反方也觉得无懈可击,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荡。有时候我想,如果让我上去了,会怎样表达呢?可惜我一直都没有试过,也错过了连里组织的几次辩论赛。
最后,学到那么多方法,剩下的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实践了。
行动营里,我从没有主动加过谁,因为不知道加了好友之后聊些什么,我想表达的都在我的文字里,乌卓也并不是我的真名。
但我还是收获了几个好友:让我明白了“自律给我自由”的同桌冒冒,一起做点评小助手的乌鲁木齐姑娘陈欣,还有商丘老乡姐姐yoyo,每天给我发优秀文章的思小远,最重要的高大白排长,真的像大白一样体贴细心,给我最多鼓励,我却做得太不够。
22天很短,即使放在一年当中,也不过是365天的6.02%。22天又很长,长到一群人可以结出友谊,从此齐头并进。
22天的行动营只是一个开始,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开始,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并肩向前的开始。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不用那么多话语,通过文字就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意。
行动营结束了,剩下的就是用这22天里学到的方法和道理,走好以后的路,过好自己的生活。
回首2017年10月11日,我说要来行动营接触大咖,与他们链接。后来我发现只有自己成长,才能融入那些圈子,才能更靠近大咖,甚至成为大咖——和贝克汉姆踢场球与向贝克汉姆要张签名照,哪个更吸引人呢?
写作还会继续,成长不会停止。
2排-乌卓—行政-河南
最后,附老三故事合集,江湖再也不会有老三的故事了。
《老三见牛人》《蜗居的老三》《老三的约会》《老三吵架》《老三带队伍》《老三采访王峰》《老三的礼物》《老三出差》(老三故事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