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读书心得:人文艺术让人学会爱
2020年,我破天荒地阅读了一些艺术类的书籍。以前这个领域的书对我来说就是个“禁区”。人类学家项飙有个说法,人要认命但不认输。是的,我一直都挺认命的,我就一个工人+农民的儿子,艺术这个东西离我实在是太遥远。
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去国外出差,闲暇的时间可以把全部时间都泡在艺术博物馆,我也曾听说过有人家里放着全套的《纸上美术馆》,全套的《伟大的博物馆》系列。而我除了知道《蒙娜丽莎》的一个叫达芬奇的画家画的,其他艺术作品,基本一无所知。
《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但,改变就发生在2020年某一天。记不太清楚是哪一天,内卷的话题此起彼伏,在 很多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因为大家都一直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宁可向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各个部门、团队的人文关怀都在持续不断的温暖着我们的内心。都是血肉之躯,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奔跑中,是非常需要有心理慰藉,需要有心灵安顿的。我一直希望找到一部文学作品,一部真正可以反映这个时代的工程师心理状态的作品———扛着巨大压力,始终不认输,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我最终遇到了一副伟大的艺术作品,这就是著名艺术家徐冰创造的《凤凰》!
刚看到他的第一刻,有一股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痛快,非常的震撼,我简直看哭了。
《凤凰》《凤凰》包括凤和凰,每一只长达28米,重六吨。全部由建筑垃圾及废弃的劳动工具制作而成。她很粗糙,带有原始气息的样子,与现代化建筑的精致,以及资本的光芒,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恰恰可以将人们的思考带入繁荣背后的现实之中。
它散发着一种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隐喻和思考,《凤凰》带着强烈的当代中国崛起的气息,也带着一种对社会最底层的眷恋和和关注。塑料安全帽、屡见不鲜的红蓝彩条布、铁锹、钢管等等,通通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材料,它很浪漫,很美,同时又很凶猛,但有着一股神怪异,同时又非常现实。她用一种非常低廉的材料来打扮自己,让自己变得很有尊严,但是又带着伤痕累累的感觉,这就是《凤凰》的感人之处。
艺术的魅力,有时候真的难以用语言去形容。从那天以后,我开始特意寻找艺术有关的一些入门书籍来阅读,比如蒋勋的《讲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如何看懂艺术》系列,《艺术的故事》等等。慢慢地对艺术作品有了一些兴趣。随着在这方面的阅读量多起来,才发现艺术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
艺术入门书籍下面有一段文字,如果让您猜一下,这是和谁相关?你会想到谁呢?
“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文艺作品最高境界是表达人的感情和内心世界。而我则认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台阶是表达哲理,陈述世界。以李白长诗《下途归石门旧屋》为例,我认为这是最高层次表达诗人光明磊落、不浮不躁的内心世界的佳作。其中,“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大意是:我离开这里后,虽然时间景物有所改变,如今我仍然清楚认识自己地处所在),这就是情、理、美的升华。
“我对这首诗十分欣赏,李白的这首诗,最后几句更加耐人寻味。“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李白晚年发出的这些感叹,我深刻领悟到诗的内涵,这是高境界的人生哲理,人生何必常与权贵交游?又何苦辛劳一生,徒然聚集万贯家产?拜君而去啊长相思,我们将向云有雨伞一样,从此告别语我怅然而别时心中一生的苦情,正所谓向暮时分,春风拂吹的柳丝。”
怎么样,你脑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谁?王国维?叶嘉莹?都不是,这段文字来自《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是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不知道,你对此是否有一些惊讶。他对诗词的理解,竟然这么深刻,对吧?!
《钱学森讲谈录》如果再了解一下他的家庭,他的成长过程,可能就不会惊讶了。钱学森晚年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 顺便说一下,钱父做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是一个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人,另外,钱学森的夫人,是著名歌唱家蒋英,民国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三千金。
谈到人文艺术,钱老说有六大部门,包括小说杂文、诗词歌赋、建筑艺术、书法造型艺术、音乐、综合性艺术,比如戏剧,电影,舞蹈,相声等。《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一书对各个部门做了解读。
人文艺术对于培养形象思维非常有帮助,搞科研只是抽象思维是不对的,科学发展也不能尽是推理,还要有直感。他还讲到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在遇到问题时,总是跑去问玉米,向玉米要解决问题的答案,从玉米的生长表现中得到回答。他还建议科学工作者多同文艺工作者交往,学问知识需要杂交。
不仅科学研究需要人为艺术,我们生活本身更需要人文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图书《艺术,让人成为人》是一个很好的人文通识教育课本。在优美的文字中领略人文学带来润物细无声的体验。与人文学带来的精神愉悦相比,从物质和科技的富足中获得的快乐,简直微不足道。
于我而言,最大的体会是人文艺术,让人成为富有情感的人,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孔子教《五经》,也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六艺就是人文艺术,他告诉学生要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他还评论《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里面的诗歌都是表达人的生命情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孔子赞扬诗经,说它思无邪,意思就是表达诚,表达性情正的意思。诗歌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就是激发起人作为人的生命情感。
今年年初开始,新冠疫情肆虐,BBC曾播出了一部纪录片——《杜甫》。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何会播出这样一部纪录片。中纪委的网站上是给出这样的评价: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在唐诗的世界里,李白和杜甫相映成辉,李白是谪仙人,他不食人间烟火,惯于孤独潇洒的出走,诗圣杜甫刚好相反,他不断走进人世间去,带着他的悲悯之心,带着,他的切肤之痛是的BBC,正是认为杜甫是中国带着强烈的悲悯和人文关爱的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BBC纪录片《杜甫》《我书架上的神明》一书,提到72位学者,影响他们人生的书中文学类书籍占了三分之一多(177/487),其中唐诗(唐诗三百首、杜工部集)被六人次提及。我虽不是学者,但我也特别喜爱诗词,书房中也有很多诗词相关的书。从诗经到陶渊明,再到唐诗宋词,明清词话等等。很多诗词把中国人的“身、心、灵”,写得惟妙惟肖。
比如《诗经•女曰•鸡鸣》,写得是,天刚微微亮,妻子告诉丈夫鸡都叫了,该起床打猎了。丈夫辩解说天还没亮,不信你看天上的启明星还一闪一闪的。妻子没有直接埋怨丈夫赖床,委婉地劝说,鸟儿都已经起来觅食了,这个时候正好到芦苇荡中捕猎鸭雁,把野鸭大雁射下来,我给你烹调好菜,再一起喝点小酒,喝到尽兴之时,我弹琴来你鼓瑟,我和你白头偕老,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说过一句话,人文是人类心灵之表达。从语言的角度看,人文这个词来自拉丁文,实际上有三个含义,第一,它涉及到人性,包括人的素质,人的情感,人的倾向等等。第二,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东西,凡涉及人性,他都有仁义的层次,人和动物不同的区别,比如说善良,文雅,得体这些,都属于在他人那里呈现出来的,是对他人的态度。第三,这种思维所涵盖的技能训练适合我们人的心智培养,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的一部分。艺术,则和道德、科学形成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
有些人看世界的方式都是单纬度,不会为路边绽放的野花驻足,也没有时间去仰望深邃的星空,都是匆忙而焦虑的。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很多感知这个世界的通道;也有些人习惯于打开所有的感官渠道,甚至每个细胞去沉浸、感知这个世界,懂得欣赏美,也更容易发现美。
人文艺术重要的是不在于他,作用于世界的力量,而在于他作用于自己的力量。让人最终拥有爱的力量,让知识慢慢淡去,让人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