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
有看过我更新的小伙伴可能会注意到我经常会在副标题里写“疯狂读书、拼命赚钱、加倍健身”,疫情关系,拼命赚钱可能要搁置一阵,但恰恰给我疯狂读书找到时间,这也算是苦中作乐吧,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一段作家毛姆对读书的描述:
我接下来要提到的书籍既不会帮你拿到学位,也不会教你谋生的本事;不会教你如何航船,也不会教你如何修理停运的机器,但是这些书会让你活得更加丰满。当然,要让这些书籍起到这样的作用,你得享受地沉浸在阅读中。
——毛姆
这让想起来最近刚刚看完的《刀锋》(最早出版是1944年),它确实不会教我提升某项技能,或是任何知识。主人公拉里是毛姆的一位朋友,通过毛姆的笔触,让我们了解拉里这个人的存在。拉里花了很多年在追寻内心的答案: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
这个问题放到现在来看,也是会被很多人调侃,都想知道“我是谁”,但谁都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讨论这个哲学问题,但很少有人会像拉里一样,花多年时间去寻找其中的答案。
拉里当过战时飞行员,当时正值一战时期。从法国前线回来后,监护人尼尔森医生建议他去读个大学,但他拒绝了。尼尔森医生认为,拉里依旧饱受战争惊吓,应该好好休息。但如今他已退伍超过一年。回到芝加哥后,很多业界老板有意雇用他,他都婉拒了,说尚在思考自己的未来。
他的日子,就是读读书,到处走走看看。
我没想到读这本书的时候,戳中我的点是当年长途旅行的经历,连续从东南亚-东亚-中东-非洲的旅程,让我顿时更加有画面感了。
对于拉里来说,阅读带给他的乐趣是挣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都比不上的。他读了很多书,一天读八到十小时,读斯宾诺莎的作品时,他说她非常开心,好像乘着飞机,降落在层层山峦中的一片高原,万籁俱寂,空气清新,有如好酒沁人心脾,实在太美妙了。
我开心的是让我了解到把自己的追求过得那么极致的人。毛姆没有对拉里的做法做是非判断,更多的是留给读者,但他也在书中说:“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这个过程不是那么容易的,特别是这个人所追求的恰巧是背离世俗眼光的。
当每每读到拉里身边亲近的爱人朋友不理解地发文“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得想要看拉里是怎么回答的,对于他去巴黎待了两年也不去工作,也不结交一些达官贵人,他除了读书,还去听课。面对质疑,他回答:“获得知识啊。”
如果这幅画面是一个视频的话,我能想象弹幕肯定会说“这个理由太冠冕堂皇了吧,就是逃避”;“渣男,抛下女朋友跑到巴黎为了获得知识”;“太不现实了”;“他一定是个富二代,不然哪里来的钱给他这样挥霍”;“他一定不缺钱”……
我当时也被很多人“好心”劝说,很多人会觉得那样”读读书、到处走走“就是不负责的,我那个时候刚毕业没多久,满世界跑,落下的一年和同龄人肯定会被拉开差距的。
当然,我在这也不是为了自诩和拉里一样,但读到他在回复”为了获得知识“后的描述,心里真的为之兴奋:
-听起来不太实用。
-可能不实用,也有可能很实用,但非常有趣。你真的很难想象,读懂《奥德赛》的原文有多么令人兴奋,仿佛只要踮起脚尖,伸出手来,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我没读过《奥德赛》,但看到这段对话的时候,心中也不禁泛起了涟漪,人生需要这种瞬间的感动,这样的感动可能不来自身边,所以需要一直去追寻。
当然,可能会一直找不到。
但就如毛姆说的: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只要我一直在这条路上,就已经心满意足。这些不是赚了多少钱,或是看过多少风景能够带来的触动,这是一辈子的课题,无所谓身在何处。
结束了2014年那段间隔年后,我回到上海。现在,因为疫情,我们都不得不宅在家,但对理想的追求可以一直继续下去,希望我们都可以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为之付出不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