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 -楚汉 -文选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

十一、鸿门宴之史上最功利的儿女亲家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46人  静夜钟声

4.历史上最具功利性的儿女亲家

分析刘邦这个人的时候,很多史学家都评价说其人奸猾,善心计。其实,我觉得对刘邦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在司马氏的记述里面,刘邦是个痞子,年轻时重财好色,浪荡街坊。这就很容易给我们以上那种假象。

但通过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后,我发现刘邦其实具有很高的领导才能,是个一流的领导者,其卓越的领导艺术在对鸿门宴的策划里面彰显尽致。兼且刘邦为人温和,宽仁大度,能和下属打成一片,感情沟通较易,这就能让下属生出“必须为之战,”而非“不得不为之战”的卖命想法。当然刘邦还为人阴狠,有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鸷之气。

如果非要将刘邦此人用一句话进行概括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能“扮猪吃老虎”的多重性格的综合体。

能让人一眼看透的人只是愚人。

能让人完全看不透的人是智人。

只有表面让人看透,其实内里完全不被人看透的人才是高人。

项伯属于第一者,刘邦属于第三者,张良,韩信属于第二者。

鸿门宴是《史记》中第一次集中细致地描写刘邦的部分,很好地体现了刘邦以上的综合性性格。

张良进入刘邦的营房,将当前的高危局势尽数告诉了刘邦。张良的目的很明确:暴风雨就要来了,作为刘邦军团的实际领导者,最高决策者,刘邦要拿出一个实质性的意见,要么打,要么逃,要么另生他计。

这是张良的高明之处,作为一个优秀的下属,永远不要自作主张,要懂得等领导拿主意,做决定。哪怕你已经有了最高明,最妙到毫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行动的策划方案,也要等领导问你后,再拿出来。

《史记》记载,刘邦听后,大惊,问:

为之奈何。

这就是刘邦的领导艺术了:这可怎么办?

刘邦拿不出主意。就算他拿定了要跑的主意,他也要问问张良,听听他的意见。张良是当时世上独一无二的策划高手,很多实质性的建议对解决一些高难问题都有着相当不错的功效。

能够给下属一个说话,表达意见的机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项羽显然不具备这种素质。在实际征战里面,他的军事能力太强,性格又太过刚直,他听不进任何实质性的意见。所以,后来他和刘邦的对战,其实他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刘邦的一个史上最强的超级团队。

张良听了刘邦的问话后,知道该表达自己的看法了。但他还要弄清一个关键的问题: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谁给大王出了这么个骚主意?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和刘邦的这段对话很精彩。充满了双方的智慧。

张良要搞清事件的根源在哪里。刘邦则一面推脱责任,一面继续以一个乔装的弱者的态势向张良施压:

现在到底该怎么办?

这句话就不再是单纯的询问了。而是已经充满了命令的意味。

张良自然听的出来: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被项王也。

这是张良此次完美策划的第一步。合理利用项伯在项羽军团的超卓地位,给项羽传达一个信号:刘邦断不敢背叛项羽。

这个信号的传递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表达了刘邦不敢背叛项羽的诚意。

二:表达了对项羽的敬重之意。注意这里面对项羽的称呼,张良耍了一个小小的心计,巧妙地将项将军改为了项王。隐性的表达了刘邦对项羽关中王的认可。

对于张良的建议,刘邦应该是赞同的,但他还是有一些放不下心的地方,那就是项伯的来历是什么?他和张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作为项羽军团的首脑人物,他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但这些问题,他肯定不能这么直白的去问张良。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曲折的方式对张良进行试探:你怎么会和项伯有交情的?

对于这个问题,估计张良早有了准备,但是此时项伯还在等着他的回信,他只能这么简单的回答刘邦:原来在秦的时候,项伯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紧急,他来告诉我。

刘邦知道了原委之后,对项伯进行了基本的判断。能将这种隶属于绝密范畴的攻击计划和盘对朋友托出,而且这个朋友还是敌对阵营里的高级军官,那么这种人一定性情耿直,没有什么心计。

而一个性情耿直的人,往往是最好对付的。也许美色和金钱不能打动他们,但美酒和肝胆相照的语言却一定能够让他们动容。

刘邦年轻时的经历,使他很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从张良那儿弄明白了这些后,刘邦做了下面的几件事情,充分展露了他扮猪吃老虎综合性的性格。

首先,刘邦弄清了项伯的大致年龄。

孰与君少长?

长于臣。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这是刘邦做的第一步,以兄长之礼来接待项伯。以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使项伯对刘邦自然生出亲近之情。

然后,等项伯进来,刘邦亲自捧酒递于项伯,并向其表达了结为儿女亲家的愿望。

最后,才向项伯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从刘邦的这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品是不太高尚的,但他表现出的一些面子上的功夫却做的很圆滑。

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他能随意的表现出对人的亲近,宽和,有效地拉近与人之间的距离,随时给人一个宽仁长者的假象。从而使人把对他的戒备降到最低。

刘邦后来很多事情的成功,都得益于他的这种外表和善,内里阴鸷的性格。

他的这一席话,就是这种性格的体现。

第一句:他表达了入关后秋毫无犯的目的——而待将军。虽然这是一个莫须有的借口,是刘邦潜心设计的第一步,我留着咸阳的美色珍玩是等着将军的到来。

第二句:他表达了守关的目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种道貌岸然的理由下隐藏的其实是刘邦更大的野心。这种野心是项羽没有的,他甚至连这种想法都没有,所以,他无法识破刘邦使用的这种伎俩。

其实,这正是刘项二人在战争目的上的本质区别:王、霸之别。

目的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

第三句:刘邦又一次谦恭的表达了对项羽的尊重,甚至不惜卑躬屈膝的自称为臣。并以一句口号性的谦辞结束了谈话: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在他这番亲近(兄事、奉酒、为寿)、拉拢(约为婚姻)、表决心(不敢倍德)的强大攻势下,很快消除了所有敌对戒备心理,缴械投降,自觉的将自己和刘邦的关系进行了一番衡量。说出了下面的一句话: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这是项伯能为刘邦做的最高回报,利用自己在项羽阵营中的卓越地位,进行斡旋,以消除项羽对刘邦的歼灭性打击。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邦是暗中偷偷大笑的。

我们看,整个事件从发生到现在,刘邦付出的只有一杯酒,一张空头的儿女亲家的支票。而他所得到的则是项伯的倾力相助。这才是刘邦在那个战争纷仍,人事混乱的动荡社会里能够迅速出位的原因——

利用最小的代价成就最大的效果。

以项伯在项羽阵营中的地位,刘邦深信他能做到这一点。

他答应了项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