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我|心理读书营11月读书(9)
娃6岁半了,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这个事让我困惑好久。也想了好久,不得不承认,在能忆起来的自己的成长故事中,我也很少正常问为什么。之所以叫“正常”,是因为我会说这个词,但在很多情况下等同于“凭什么”。母亲说我小时候一生病就乱七八糟问问题,可能包括“是什么”“为什么”等等,但是我没有记忆。
娃也几乎不问“这是什么”,有段时间刻意问,但总觉得那不是他真的想要知道的,他其实并不关心那是什么,他只是偶尔在观察在体验,对于那个“是什么”,“为什么”兴趣很滞后。语言能力滞后,医生叮嘱我们要训练他。我的确这么做了一段时间,他也能配合着交流,但那些问题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有可能也是因为我无法将那些意义传递给他。有点僵硬。
我在这几年书写的文字中倒是自我提问了很多为什么,但只是挂了问题在那,不求甚解,也没有想过要马上弄明白,似乎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不过我只能猜测思维功能发展较晚的原因。问题可能只是代表着一个方向。
自从发现娃的这种状况之后,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代表着什么呢?有的孩子成天在问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书不也是为此准备的吗?我也准备了,是为了应付可能的十万个为什么状况的。我感受了自己好久,即便是在上课的时候,我也不会问问题,想不起来问什么,也没什么要问的,仅是消化我刚兴趣的信息:老师本人的特点,上课内容有时候触发点,整个的氛围……这些信息已经淹没了我。换而言之,我在打开自己感受这一切,大部分的感受等事情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了。问问题?问什么问题?脑袋空空怎么破?
想来,“为什么”是思维的高级功能。观察到蜻蜓在下雨之前会低飞,这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至于它为什么会在下雨之前低飞,它也不知道,本能在照看它,它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我们知道的为什么的答案其实也未必是答案吧?试图弄明白它的人大脑功能分化得一定很好,我就是个不求甚解的饮食男女。那么这个观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包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梦里的场景,才是和自己有关系的,至于是什么,怎么定义的,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似乎离开了自己,离自己有段距离。不太能掌控,也不太有连接。我是不是越来越将自己放在感觉功能上面了?
天天扯闲篇玩了,只因最近脑子又混沌了。“该来的躲不掉,想要的要不到”这两句还挺有意思。因为对娃的观察让我反过来观察自己,“为什么”对提问和回答对我也是个问题,但我关心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它离我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