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凡事略懂写作技巧

从十九大报告中学来的3个写作技巧

2017-11-05  本文已影响6917人  146a4ab636f1
从十九大报告中学来的3个写作技巧

说到直播,你会想起啥。

美女,游戏,喊麦?

我想到的是:

64 岁,210 分钟,32440 余字,全程站立无休息,只喝一次水。 

10月18日,一场举世瞩目的直播,大大向我们总结了过去的成绩,描绘了未来的蓝图,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很轻松的对待工作,没有人不用付出努力就能得到众人的青睐。

报告中3万余字凝聚了整个党和国家的最高智慧。

那么其中有什么写作的学问?

1.擅用短句,一句话说不清,分成多句;精简文章,删掉虚词、没有意义的重复表达。

先看这样一段:

我国通过脱贫攻坚战使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反映出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随着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看完了吗?你居然看完了!

我看了一半就有眩晕的感觉,太绕了!难以理解不说,根本不符合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

再看报告的原文: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

没倒装、没使动用法、不绕弯,一看能看一句,简单明了,读者也不会压抑得喘不过气。

利用拆句让文章便于理解,是把文章由繁变简。

另一种精简文章的方式是由长变短。

我在简书上看到一个例子。

描述早晨车站,表达远距离爱情。

凌晨的火车站,寒冷、凄清,街道漆黑一片,连个行人也没有,简直像个鬼城,只有卖豆浆的店有点热气,我哈着热气,嘀咕了一声:冻死我了。早些年时间觉得过的很慢,邮件用马车,感觉一生都不一定能收到信。

机智的同学已经看出来了,这其实是这是木心的词《从前慢》的扩写。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对比前后,多了的文字,通通可以删除。

特别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如觉得、感觉、简直等。

但这不意味着每段都要精简到极致,需要重点表达的地方,多用笔墨,反复烘托也是一种技巧。

2.是重复,还是不重复,这是一个问题。

有人说在一篇文章中反复用一个词,证明文笔很差。

其实不然。

报告中有一段话:

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6 个任何,直击灵魂,振奋人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如樊小纯写给木心的《借我》:

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借我变如不曾改变。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借我可预知的脸。借我悲怆的磊落,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一般重复使用一个词,在诗歌、散文、演讲中较多。

用来表达强调或是述求。

所以反复的词语一定是在表达环境中有分量的词语。

如果你这样写:

秋天是黄色的,秋天是萧瑟的,秋天是多愁善感的,秋天是容易然人回想起往事的。

读者看了会觉得很啰嗦,因为大家的秋天都是这样的,不用强调。

但是这样写:

那个秋天,你取了一枚枫叶放在书里。那个秋天,你说我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回来。那个秋天,我用枫叶当做书签。那个秋天,门口的大巴停留了155次。那个秋天,枫叶从第一页挪到最后一页。那个秋天,你对我撒了谎。

是不是有一种韵律美?

对于小说,有一种反复,我个人比较看不惯。

就是每一段的开头都是我或者某某。如下文:

我刚到家就听见里屋娇喘的声音。我慢慢靠近屋室,其实我早知道他出轨了,但我还是抑制不住的愤怒。我推开门,看见他和她赤裸的交织在一起,陶醉在浓烈的荷尔蒙中,甚至没有发现我。

在写作中,我一般选择改变主语,或者主语放到后一句,来避免这样的问题。比如这样:

刚到家,我就听见里屋的娇喘声。他出轨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我还是抑制不住的愤怒,离卧室越近,这股愤怒越甚。穿过门缝,我看见他和她赤裸的交织在一起。他们陶醉在浓烈的荷尔蒙中,甚至没有发现我。

3.换位思考,设置悬念,增强代入感

我们常常看到的白描写法:

一百年前,马克思列宁主义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进入中国。

报告中是这样提的: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看这样一句话时,首先会被带入到炮火连天的场景中,文章就活了,读者会想“炮响了然后呢?”,从而被一个又一个悬念牵引下去。

这一句可能不太典型,请看下一个例子。

描写一个人跑步流了很多汗。

她一圈一圈的跑着,豆大的汗珠从脸颊滑落,后背已经湿了成一片。

现在我们想办法抓住读者的眼球,读者想看什么?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的想,当然是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么这段可以这样写:

她一圈一圈的跑着,突然背后有点痒,伸手一摸,是汗。

这种技巧,不止用于单个句子,也可以应用到文章整体框架中。比如下面这个微小说。

他与爸爸相依至大。他常问:为什么不给他找个后妈?爸爸总是笑说:此生只爱妈妈一个!后来他长大成家,爸爸说要结婚,他愤怒地打了那女人一耳光,骂爸爸是个骗子。从此,爸爸再未提及此事。多年后爸爸去世,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自己婴儿时的照片,背面是沧桑的字迹:战友之子,当如吾儿!

怎么设置悬念,有很简单的技巧——

写作的时候不断在心里默念:“我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让你看完才搞明白!”

写在最后:

最近组织学习报告精神,说实话有些枯燥,但自从我开始从里面发掘写作技巧,眼睛都是发光的。

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你善于观察,就可以经常在地上捡到钱。

格理|感格万物,汇聚一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