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文断字话冬至

2023-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槑焁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与夏至相对。

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三候

冬至第一候:蚯蚓结

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冬至第二候:糜角解

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冬至第三候:水泉动

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冬至习俗之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称为“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十分流行。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识文断字

甲骨文构形像在一条绳子的两端各打一个结,表示终端之意,也有人认为甲骨文字形像一件农具,冬天来了,农具被挂起不用了,既表示终了、终结,又引申为冬天这个季节。

在甲骨文、金文时期,“冬”和“终”实际上是同一个字。小篆改为从仌(冰),专门表示冬天的“冬”,后来下方的仌演变为两点,以强化冬天结冰的意思。而表示终端、终了、终结之义的“终”则在“冬”的基础上加糸字旁表示,隶定为“終”,简化为“终”。

而“至”在甲骨文像箭射中目标之形,上面是“矢”字,箭头朝向目标,下面是一个符号表示箭所射到的地方。

本义是射中目标,引申表示“到达”,如《诗经》:“如川之方至”。射中目标表示箭术很精,引申为“极”义,如《论语》:“其至矣乎”。

古诗欣赏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来源:中国文字博物馆

整理:2023年12月23日于北城家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