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孤独
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觉得,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名声、金钱、奢侈品、朋友或者爱情 、婚姻。至少,可以随遇而安,因为我们用这些东西对抗孤独,却没法获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它平静地共处。---《十一种孤独》
这段文字是别人在群里贴出来的。我不能说它没有阅读价值。但是从个人角度看,我不能认同这样的心灵鸡汤式的安慰体。
为什么要说是:“必有的呢”?我不这么认为。也不能认同说"唯一能做"的表达。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即便不需要名声、奢侈、爱情与婚姻,也不可能离开金钱、朋友。
孤独感是人才有的精神病症。动物可能不会这样的困境,至少对大部分动物而言。它们尚未演化出此种需要---一种据说是面对环境改变趋向复杂化而不得不对之适应的能力。当然类似的感受应该也有。但把它刻画的这么细致入微,这般超越世俗和物欲,上升到生命本身,如影随形,竟像上帝一样和你共存的地步,恐怕这是只有人才能拥有的矫情。动物不会顾影自怜,不会缱绻不去,不会要求一种本来就不属于它且从未实体显现的东西作为一种对象和自己在一个主体内共存。
孤独,忧郁能够在一定程度帮人的心理,顺利的从好的到坏的落差极大的改变中适应起来。但是过度,就可能会走向负面。轻一点的,就像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里通过奥特伯恩太太自嘲式的反讽---"恐怕我们作家说话,总有点儿讲究辞藻",也就是言过其实,文过饰非;而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也许就会导致人意识分裂,构造出一个又一个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己呢喃低语,大声对话,吵架,甚至可能在精神世界里完成控制与谋杀.把健康的心智搅乱的一塌糊涂。追溯那些既往的人们,那些伤人或者自伤的,无不是在他们的大半长度的生命里,沉溺在忧郁、悲切、苦闷、焦虑和彷徨等孤独感当中。
但是话说回来,人,又能怎么样呢?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无数次的遭受现实窘迫带来的失落,痛苦和迷茫。只能通过忧郁和孤独感加以过渡和调适,而不至于情绪大起大落。这当然也是一种生物适应性的本能。当然,如果能够从这种本能的不自觉中觉醒过来,察知自己真正的精神变化,并且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加以克服和战胜,那么我相信,人是可以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的。
所以,我们要求自己,应该更多的运用一些理性,去试图解释、探究自己,在必要的范围以内,摆脱那种卑微的、无助的、顾影自怜的、随波逐流的、飘忽不定的感觉。不让那自造的宿命论的阴影,侵害我们的健全的心灵。不让那种感性的、大起大伏的冲动感,越出它所应该起作用的范围。说实话,如果说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真有什么了不起的价值,我觉得最不应该叫我们忽视的,可能就是它们那种饱满的、自足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和意志。在这点上,我个人认为哲学的价值和魅力要远远大过大多数文学作品里可以提供给我们人的精神滋养。
生而为人,心灵的高贵,体现在:它是一切美好、自由和快乐的家园。而这一切,离不开,人主动的作为。中国古人也有这样的表达,虽然并没在理论上分析解说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在现代人的角度加以发掘和继承。古人怎么说的呢?古人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摄于2016年11月27日于杭州西湖杨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