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只想'曝光'这些人,他们做的事,才理应值得缅怀!
分享 l 小乔生活圈
来源 l 德国人才计划,转载请联系
刚刚过去的10月,
全中国过的并不平静,
特别是这个礼拜,
周一,李咏突然离世的消息传来,
各类媒体,不论大小,
给出了满天的追忆。
周二,金庸去世的消息,
从晚上刷屏一直刷到周三,
追悼、怀念,充斥于所有媒体。
客观来说,
一位知名的主持人去世,
一位著名的大作家离开,
全国上下集体自发纪念一下,
无可厚非!
可今天我所感慨的是,
同样的悼念,
即便是再小几个量级的缅怀,
却为何从来没有给过这群人?
他们拼尽一生、为国铸剑,
他们淡泊名利、低调至极,
可他们再不在乎,
也不是我们今天,
忘记他们的理由和借口啊!
这个周三,10月31日,
是那个"吊炸天"中国人的忌日,
可我们很多人并不记得,
网络媒体的纪念和缅怀也是屈指可数。
美国人说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他的身上也有着诸多光芒璀璨的标签: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他就是,钱学森。
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都会说伟大,
但知道他伟大到什么程度,
可能很多人就说不上来了,
其实,早在二战结束时,
他在美国就已是“领域神人”,
曾在五角大楼自由出入长达8年之久,
宛如传奇一般的存在。
如果不是当时回到中国,
他在美国的生活理应很富足,
社会地位也会极高。
那时的新中国可谓一穷二白,
可他为了回国放弃的是:
每月2000美元的讲师薪资、
每月1600美元的研究所工资、
每年5万美元的科研奖金、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的身份,
以及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
而对于这些,
他曾幽默地说道:"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即使是牢狱之灾,
即使是威逼利诱,
即使是万千阻扰,
他回国的决心和意志,从未动摇。
他说:"我是大唐的后代,
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
我的根在中国。"
五年回国路,十年导弹成。
这个为国铸剑的男人,
今天我们不能忘、不该忘啊!
说到10月被人们忘记缅怀的科学家,
除了钱学森,还有朱显谟。
他是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我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
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的保持,
与生态建设工作。
后来,黄河水清了,他却走了 ,
2017年10月11日,
他曾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我们,
可今年这个10月,
人们似乎也没有想起,
这位让黄河水变清的中国人。
而与朱显谟同一天去世的还有沈祖炎,
他是我国钢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钢结构领域的科研、
研究方向为钢结构稳定、
抗震及非线性分析理论设计方法。
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今年这个10月11日,
也少有人去缅怀和纪念他,
可是,很多人都曾去过国家大剧院,
参观或者观看过演出,
而这个华美的建筑,
与沈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准确地说,
是沈老为我国包括国家大剧院,
在内的30余项重大工程,
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
而我们对科学家的遗忘,
从来不是10月的“专利”。
比如,9月也很少有人记起,
让中华民族仰望更远星空的南仁东;
8月也很少有人记起,
成就比肩袁隆平的"农田院士"朱英国;
7月也很少有人记起,
中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陈学俊;
6月也很少有人记起,
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
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让中国多种矿藏实现开采的刘宝琛;
5月也很少有人记起,
让外国人在拓扑学方面
跟着中国人跑的数学届泰斗吴文俊;
4月也很少有人记起,
我国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著名专家,
让我们的手机告别天价的张乃通;
3月也很少有人记起,
我国细胞生物与生殖生物学,
学科创始人薛社普;
2月也很少有人记起,
被称为“中国航天总师”的任新民;
1月也很少有人记起,
让美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的黄大年...
所有这些人,
他们都是我国各个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们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建设,
为了你我的生活和幸福,
努力过,奋斗过,开拓过,
除了钱老离开我们已经9年了,
其他人都是2017年相继离开我们的,
刚刚过去1年多时间,
他们去年走时就没有多少人关注,
而今年更是少有人去缅怀和纪念。
我们很多人早已将他们遗忘,
甚至根本对他们一无所知。
而除了他们,还有:
李佩、吕志涛、周有光、屠善澄、
吴文俊、陈学俊、柯俊、高伯龙、
童志鹏、陈吉余、曹楚生、刘建康、
陆钟武、李世邦、卢良恕、蔡申瓯、
钟扬、张齐生、金鉴明、卢佩章、
崔国良、俞昌旋、叶惠方、熊远著、
赵国藩、于同隐、苏锵、李家治、
谢学锦、郑成竹、徐祖耀、俞大光、
严仁英、张乃通、阮可强、彭少逸、
郭予元、蒋锡夔...
这些都是去年离开我们的"国宝",
请问有多少人知道他们?!
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缅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