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前,责任在肩
2020年,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在教育领域中,也改变了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教学策略,对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当前,对孩子而言,学习主阵地由学校到家庭的过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虽然疫情导致教育模式的变化是暂时的,但它必然加快教育领域的改革,建立教育资源再分配的新规则。家长们越是尽早适应这种变化,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国家的未来。从长远打算,我们必须像重视经济问题一样重视教育问题。当下,我们要赢得战疫的胜利、经济建设的胜利,也要通过重视教育问题赢得未来的胜利。
孩子就像春天刚发芽的庄稼,经不起一天的耽误。过去一开学“神兽归笼”,家长眼不见为净。现在孩子学习的什么细节都尽收眼底,但凡存在自己担忧的问题:理解慢、方法错、注意力不集中,哪怕是坐姿不对,都增添了很多焦虑。如果再加上自己居家办公需要安静而不得、企业受疫情影响亏损、家庭成员长期宅家发生矛盾等等,更是火上浇油。孩子作为弱势,这时候很容易成为某些家长发泄情绪的对象,家庭氛围变得很紧张。如果家长对此不自知、不警醒,就很容易让当下的教育走入某些误区,带来严重的后果。
误区一:家长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生存焦虑”目前正广泛地困扰着人类。作为成人,自身对健康的焦虑、对工作的焦虑、对人际关系包括感情问题的焦虑会比孩子更严重。为化解自身的焦虑,不少家长会错误地放大孩子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过度责罚孩子。这样不仅损害亲子关系,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判断力,还会损害孩子的学习热情。还有一些家长把自身的“生存焦虑”转化为对孩子施压,给孩子报很多网课,额外布置很多作业。这对于本已处于禁足状态、没有同龄伙伴的孩子来说,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误区二:家长一心盼着学校开学,把育儿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得过且过。与那些过于紧张,力图“抢跑”“弯道超车”的家长相比,这类家长过于松弛。有的还对孩子过于宠溺,网课时间听之任之,网课之余吃喝玩乐,亲子关系实际上也流于表面的亲热,孩子的内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了解、引导和发展,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成长的关键期。
误区三:家长将自己陈旧的思维习惯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很自大、自负,对孩子一派大家长作风,认为“老子就是一家之主,什么都要听我的”。殊不知自己的成长经历有限,许多思维方式已经“过时”,如果强硬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必然限制孩子的发展。
以上育儿误区平时看来无伤大雅,但在疫情爆发时期,它们对下一代的心灵会带来更严重的伤害,“停课不停学”的效果会因此大打折扣。家长们要及早反省,及时纠正。这里给家长们提出以下建议:
要做孩子的朋友。注意人格上的平等,感情上的亲近。这一点不论是前苏联“强调纪律”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还是意大利“尊重自由思想”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都是极力主张的。因为只有基于“尊重”的辅助、引导,才能真正激发对方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重视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它们共同构成这个孩子的“特点”。在可塑性极大的孩提时代,事实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这些引发大人愉快或不快的“特点”,只不过是“同源异象”“一体两面”。只有耐心观察,客观冷静,才能找准自己孩子的特点,才能找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着手点。
要比日常给与孩子更多的支持。不论是情感上还是物质上,疫情期间宅家的孩子都需要更多的关注。
要向孩子学习。孩子身上有很多我们自己已经遗失的宝贵品质,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新式学习方法。他们或许已经比家长更懂得如何在未来世界生存。成人对此要保持谦恭。长时间共同宅家其实是几代人相互学习、加强亲子关系的好时机,也是找到各自新的着力点迎来新一轮蜕变发展的好时机。疫情当前,我们的教育升级了,改变教学形式,创新学习方法,提升亲子关系,疫情当前,温暖你我,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让我们重置成册,扛起疫情,稳住,我们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