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期28天专题(齐帆齐商学院)22年年度写作营(齐帆齐商学院)散文

《桃花源记》里武陵渔人进的是坟堆?

2022-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岛民小事事儿

上学时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听得津津有味,无比向往作者所描述的世外桃源。

然而自从听说,陶渊明描绘的可能不是世外桃源,而武陵渔人误入的可能是坟堆时,我浑身一激灵。

这个说法是赵老师提出的,她说她上学时,学到这里,想到的就是坟地,但是没敢和其他人说。如今,她教语文,虽然仍有这种强烈感觉,但是不能和孩子们说。毕竟这只是个人见解,极有可能是误会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不过,从那之后,我头脑中经常想这件事。专门翻出《桃花源记》的原文,阅读起来。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坟堆”的思想先入为主,再读这篇文章,总是不自觉地往上联想,竟然还真有些说得通。

网络搜索一番,竟真的有人也认为武陵人进入的是坟堆,也就是亡魂世界。

我便把此想法和老公说了一番,没想到老公也认为还真有点玄幻。

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文,逐句分析一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这位武陵人捕鱼为业,按说天天再水上漂,十分熟悉水路。但他竟然会迷路,像不像老人们描述的“鬼打墙”。

我小时候,听老人说过一个故事。村里一个人去别村拜访亲戚,晚上亲戚留宿,说太晚了,回去不安全,另外两村之间还有片坟场,尽量别走夜路。可是他不听,他也不信哪些封建迷信,非要回家。亲戚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他走,但是提醒他别走小路,一定要走大路。他满口答应了。但是路上,他想小路近不少呢。于是他还是选择了走小路。结果他一晚上没回家,早晨起来,被过路的人发现:他躺在一座坟头上。整片坟场被他踩出一圈路来,原来他绕着坟地走了整整一宿。从那之后,他再也不敢走夜路了。

这就是我听说的“鬼打墙”的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不过不排除后人添加点玄幻色彩。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此处细思极恐,古代民间有桃树辟邪之说。这整片桃花园中,无一棵杂树,莫非是镇宅?镇守桃园中的“亡魂”?另外落英缤纷,难免让人联想纸钱满天飞的画面。武陵人可能被迷惑了,就像“三打白骨精”,唐僧手里的斋饭,是妖精用蛆虫和石子变的。

(当然,这都是我受影响后的异想天开)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看武陵人被“迷惑”得想要进入桃林。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进一步吸引。最终,他舍船进入。入口极狭窄,走了几十步,才豁然开朗。这描述像不像《盗墓笔记》中,进入墓穴的景象。考古出土的墓穴,几乎都是这种设计。因为没人想让自己的墓穴被发现,所以设计的入口极小。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有两个疑点。

其一,古代房屋多为错落参差,而墓坑,包括墓坑中的物品,墓道、器具等才会整齐有致。现在我们“阡陌”用来形容纵横交错的小路并无不妥,但是这个词出处便是这篇文章,或许作者另有所指。而单独一个“阡”字,有“通往墓地的小路”的说法,令人想入非非。

其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既然已经和外界几百年没有联系,怎么还能和外面穿一样的衣服。有没有这种可能:他们穿的用的,都是后人烧给他们的。并且来来往往耕作,老人小孩怡然自得,像不像林正英老师演的电影里的亡魂集体蛊惑场景。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从秦时躲避战乱,到此境与世隔绝,距武陵人来,已数百年。联系上述衣着“悉如外人”,不由一惊。莫非在秦朝战乱时,他们已死,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另外,外面世界战乱不断,人们生活困苦,而里面人“设酒杀鸡”待客,让人不免联想,中国人向来看重祭祀,会给祖先供奉丰富的祭品。似乎也能说通。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上学时,觉得桃花园里的村民太淳朴了,好酒好菜招待武陵人,临走时告诉他:“别和外人说起这里的事。”唯恐外人来打扰这清静美好的生活。结果,武陵渔人出来便处处做标记,还去告诉太守,简直太不仗义了!

现在按“坟堆说”来思考这个问题,莫非武陵渔人发现了他们已死的秘密?抑或是他不知道,只是想向上级报告自己发现了“新大陆”,以此邀功?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从结局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

另外,太守派的人,按照武陵人认真做的标记,竟然也迷路了。

刘子骥欣然前往,结果因病而终。后来没有人再去寻找,是没人找,还是不敢找?

此处虽未提武陵人结局,但是他不信守诺言,下场肯定不好。从作者对刘子骥的记叙中,就能侧面猜到武陵渔人的结局。

为什么找不到了,或许这里面人通过武陵人意识到自己已死,因此集体转世去了。或者他们本就知道自己是亡魂,而武陵人背信弃义,所以他们故意隐藏了。

当然,上述全都是笔者个人臆想猜测,并无对古人和古文的不敬之意。

只是被“坟堆说”吸引后,忍不住进行联想。

网图侵删

齐帆齐商学院学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