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

发了一个宏愿

2024-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给丘吉尔做饭

昨天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在买那本书的30年之后。

而当时买那本书,是在刚读完《百年孤独》的时候。

我还记得读《百年孤独》的新鲜感和激动心情。但是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读这一本,大约是因为它没有那么魔幻?

这么多年,我基本保持了手不释卷的习惯,但是读得很慢,能记住的更少。有一次整理书架,看到一本芒克的《野事》,完全陌生,一个字、一点内容都想不起来,但是扉页上明明记录了自己读完的时间,大惊,之后开始写读书笔记,列表格,对抗健忘。

以前听人说“没有读书的情绪,读不进去”,觉得很奇怪,以为读书是跟呼吸和吃饭一样自然和必需的事情,就好像以为自己会永远年轻永远精力充沛。

近来可悲地发现,很多书都不像以前那样读得投入读得有趣了。

书又不是男人,难道还会随年齿渐增而失去兴趣不成?

况且,我也并没有丧失对男人的兴趣啊。

可喜的是,一些原本觉得枯燥,小时候常常会归类为“这种书等老了再读”的书,倒真可以静下心来读了。

可见,是口味变了,且是变叼了。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我还不知道要等到哪天,才能拂去这位三十年前故人头上的灰尘,与之做一次十多小时的长谈。

但是,午夜梦回,我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看不过来家里四壁的那些藏书。

而更恐惧的是,我发现自己读过的书实在太少,对这个世界的所知,实在太少太少!

一枕黄粱,是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人生也进入了下半场,而世间的好多精彩,都还没来得及翻开。

我不能年老无知!我不能宝山空回!

把《霍乱时期的爱情》放回去的时候,我在书架前逡巡了许久,发现当年那些最吸引我的,比如托尔斯泰、米兰·昆德拉、夏目漱石、村上春树等等,甚至包括金庸,一时都没有兴致翻开。我听到有个声音在说:

要读经典,要读源头上的书!当然也要是此刻有兴趣、能读下去的书!

就像一篮水果,一定要从最好最贵的开始吃。

就像看电影,一定要在8.5分以上的片子里选。

在此基础上,再做系统阅读,或者专题观影。

我有一个经验,碰到读不明白或特别喜欢的书,就会读出声来,而对于经典,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而言,人家一直就在所谓书声琅琅的C位啊。

现在录音软件这么多,我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有声书库!

拣选良久,我找到一本中国文化经典的导读书——《经典常谈》,该书面世近八十年来,自己也成了经典。

书是朱自清先生写的,大师之作,嚼饭哺人,深入浅出,字字都是珠玉;几十年来为该书作推广的叶圣陶,又把适用范围从教育领域一直扩大到整个社会。

读经典有什么用呢?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

这一本书,我是拿来作中国经典总目录的。在此,我发一个宏愿,每日一刻钟,老老实实读经典,谓之“经典一刻”,在软件上录下来。今日试行,先读了《经典常谈》的“序言”,以后还要按图索骥,把说文、周易、尚书、诗经等等,选择性地读下来。

我记得有个老师讲过(唉,忽然想起他是武汉大学毕业的,早已离世多年):“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完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

之前还纠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现在也想通了,读经典就是嘛,从最好的果子开始吃,一定要把好果子吃掉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