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昨天晚上熬夜看完了《追风筝的人》,虽然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但是心里却依然为这个故事的结局感到遗憾。
阿米尔是阿富汗富人家的孩子,爸爸在当地很有名望,他的生活过得舒服惬意。哈桑是他的仆人兼玩伴,对他唯命是从。两人从出生就是彼此的玩伴。
在阿富汗喀布尔,每年冬季会举办追风筝比赛,赢的人会得到大家的赞扬。阿米尔一直想得到爸爸的特别关注,所以,在风筝节上刻意表现。而他的仆人哈桑也拼尽全力为他争取。最终,他赢得了比赛,而哈桑却因为一个人去捡蓝风筝,遭到阿塞夫的侵犯。阿米尔目睹了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却不敢上前阻止,而后更是找借口赶走了哈桑父子。
之后随着国家战乱,阿米尔和父亲移民美国,开始了新生活。父亲去世,他结婚成家,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仍会想起哈桑。
这一切的改变,来自于父亲在阿富汗的生意伙伴打来的电话,他叫拉辛汗,他请求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寻找自己的救赎之路。
虽然他犹豫不决,最终却踏上了回去的路。
找到拉辛汗之后,两人重提旧事。阿米尔知道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哈桑竟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那个为他忍辱负重的男孩,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男孩。
他听着拉辛汗的讲述,仿佛又重走了一遍当年的路。但他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哈桑了,那个曾经忠实的仆人,他已经被枪杀,只留下一个10岁的男孩索拉博,去向不明。
他的任务是找到他未曾谋面的侄子,把他带回来。这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国家正在内乱,到处是断壁残垣,流离失所的人们,被带离孤儿院的索拉博到底去了哪里?
最终,他找到了塔利班的头目,追问孩子的下落。不料,这却是一个老熟人,儿时的对头阿塞夫,他囚禁了索拉博,并提出如果想带走索拉博,就要决斗,赢的人可以走。
在战斗中,阿塞夫失去了眼睛,而阿米尔受了重伤,不过好在逃了出去。两人想要去往美国,却被告知,希望渺茫。
索拉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孩子,他为打瞎阿塞夫的眼睛而心怀愧疚,害怕再次回到孤儿院。可是,阿米尔为了顺利带他去美国,决定再次送他去孤儿院,索拉博自杀了,虽然被抢救过来,却再也不说话了,他失去了所有的生机,即使到了美国,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他仍旧抗拒着一切。
就在大家都对他失去耐心时,一次放风筝比赛,让阿米尔看到了索拉博眼里的光。虽然这个改变非常细微,但总算有了希望。
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那个风筝代表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友情……。“为你,千千万万遍”,良心上的谴责让阿米尔背负了几十年,时光从来不会倒流,幸好他犯下的错误还有弥补的机会。
在生活中,希望我们要做个勇于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