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的感慨之锅塌豆腐
老刘、老曹还有我,周末小聚。按照惯例,还是那家饭馆,还是那个雅间,还是我们三人,还是他俩喝酒我喝茶。

老曹点好了菜,老刘说再加一个锅塌豆腐,转眼这大半年就过去了,取一个都有福的谐音,祝福大家。
老曹一边拧着酒瓶盖,一边唠叨:“这半年,也没啥起色,我依然还是八十万房贷总教头——零充。”
“哎,我也是没钞疯。”老刘说着,拿过酒瓶倒满酒,问我:“老王,你咋样?”
我自顾着泡茶,头也没抬的回答:“我,我锅净。”
正说着,锅塌豆腐上桌了。这锅塌豆腐色泽金黄,玲珑别致,香气四溢,入口鲜香。我们碰着杯,细数着这半年多的幸与不幸。桌上的美味,杯里的烈酒,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老曹吃着锅塌豆腐,不住地称赞老刘会点菜。老刘抿着酒说道:“据说,最早的锅塌系列菜是来自山东地区,早在明代山东济南就出现了锅塌豆腐,此菜到了清乾隆年间荣升宫廷菜。后传遍山东各地,又传入到天津、北京及上海等地。清嘉庆进士梁章钜的《归田琐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官居山东按察使的梁章钜,在大明湖的“薛荔馆”与太守、学政、运使及历城县令侯理亭等官员宴饮。食半,忽进一小碟,每碟二方块,食之,众皆愕然,不辨何物。理亭曰:此豆腐耳。梁本想详究其法,以便家厨仿制,但因朝廷命其急赴江苏巡抚任所而忘之。尔后此味香不可追矣。而每每触思此味,则馋涎辄不可耐。直到暮年因病辞官回到浦城,每遇宴客,总想仿制此菜,虽极力讲求细味,但总觉不如在济南吃过的那道豆腐菜,那道豆腐菜就是锅塌豆腐。”
这时,一个抱着吉他的青年男子走进来,很有礼貌地问是不是点一支歌。老曹调侃道:“你应该去找有情侣的餐桌,我们都老喽。”青年男子说道:“是饭店老板请我过来的,为了答谢老顾客,赠送歌曲。”
一曲《其实我真的很在乎》,吉他的悠扬伴着青年那深情的歌声,久久回荡……
……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有许多东西是不必太在乎的,比如功名利禄,这些东西,你越记挂,越忧心;越在乎,越受累。但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一定要在乎,可是若不努力争取功名利禄,又怎么创造一个幸福丰盈的生活呢?
回到家里,我准备在书房写一副字: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写着写着,我问老婆:“这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写的吗?”老婆正在沙发上刷抖音,没好气的回答道:“我哪知道是星期几写的,星期天写的吧。”说完,她继续对着手机傻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