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认知科学探索与创新大数据

大数据迎发展大时代,安全防御不可懈怠!

2017-04-26  本文已影响58人  传动人

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作为时下最火热的IT行业的词汇,大数据应用随之而来的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围绕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的利用逐渐成为行业人士争相追捧的利润焦点。但不管如何,未来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应用。

出门乘网约车、跑步计量身体健康信息、坐飞机时了解航班是否准点。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和数据息息相关,对核心数据的“争夺战”,也正在引领新一轮的科技创新。

大数据产业频迎政策红包

十三五大数据产业规划步入政策落地期。工部副部长陈肇雄近日在“2017大数据产业峰会”上表示,工信部将从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推进两化融合等四个方面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地方层面,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西、湖北等20多个省区市明确出台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随着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以及政府数据的逐步开放,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创新活跃,大数据产业的春天到来。

“十三五”时期是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今年1月,工信部正式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这是大数据作为信息产业的细分行业之一,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体系中。

大数据应用创新活跃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人类在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丰富的数据资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新动能,应用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一方面,这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数据分析应用意识的提高有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数据显示,59.2%的受访企业已成立了数据分析相关部门,同时,27.3%的企业正计划成立数据部门。企业应用大数据所带来的主要效果包括实现智能决策、提升运营效率和改善风险管理。

另一方面,我国加快推动政府数据共享,进一步打通了政企、政府之间的数据壁垒。2015年我国正式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根据国家部署,2018年底前将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金融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目前,在社交、电商、搜索等互联网领域,大数据应用快速普及,精准营销、智能推荐、金融征信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而在工业、医疗、交通等传统领域,大数据应用创新活跃,涌现出了个性化定制、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大数据应用示范。3月29日,交通部发文称,综合交通大数据国家实验室日前组建成立,未来将围绕大数据,提高多交通方式协同能力,促进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提升综合交通整体效能。

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越来越正规化,大数据应用肯定会细分、细切到行业、专业、产业,应用会精细化到点。而每个精细化的应用都将产生比较大的商业价值。如今兴起的大数据就像当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从通用平台过渡到“行业”垂直平台。中科点击作为分行业大数据领域的先驱者,在大数据应用领域精耕细作多年,服务了超过2000+政府和企业客户,其中有国安、网信、公安、宣传、质监等重要政府单位,涵盖汽车、金融、保险、地产等众多行业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产品与服务,实现工作效能提升与商业增值。

大数据有风险

大数据挖掘,从正面来说,是创造价值;从负面来说,就是泄露隐私了!大数据隐私是如何被泄露的呢?请先跟我来分解一下经典的“人肉搜索”吧!

一大群网友,出于某种约定的目的,比如,搞臭某人或美化某人,充分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当事人或物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搜索得到的信息(这是主流)、道听途说的信息、线下知道的信息、各种猜测的信息,等等;然后,将这些信息按照自己的目的精炼成新信息,反馈到网上与其同志们分享。这就完成了第一次“人肉迭代”。接着,大家又在第一次“人肉迭代”的基础上,互相取经,再接再厉,交叉重复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工作,于是,便诞生了第二批“人肉迭代”。如此循环往复,经过N次不懈迭代后(新闻名词叫“发酵”),当事人或物的丑恶(或善良)画像就跃然纸上了。如果构成“满意画像”的素材确实已经“坐实”,至少主体是事实,那么,“人肉搜索”就成功了。

其实,所谓的大数据挖掘,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现在“人肉”的目的,不再限于抹黑或颂扬某人,而是有更加广泛的目的,比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等,总之,只要目的明确,那么,大数据挖掘就会有用武之地。

如果将“人肉”与大数据挖掘相比,那么,此时网友被电脑所替代;网友们收集的信息,被数据库中的海量异构数据所替代;网友寻找各种人物关联的技巧,被相应的智能算法替代;网友们相互借鉴、彼此启发的做法,被各种同步运算所替代;各次迭代过程仍然照例进行,只不过机器的迭代次数更多、速度更快而已,每次迭代其实就是机器的一次“学习”过程;网友们的最终“满意画像”,被暂时的挖掘结果所替代,因为,对大数据挖掘来说,永远没有尽头,结果会越来越精准,智慧程度会越来越高,用户只需根据自己的标准,随时选择满意的结果就行了。当然,除了相似性外,“人肉”与“大数据挖掘”肯定也有许多重大的区别,比如,机器不会累,它们收集的数据会更多、更快,数据的渠道来源会更广泛,总之,网友的“人肉”,最终将输给机器的“大数据挖掘”。

人们开发软件、研制信息产品、建设网络系统时,肯定都希望安全第一。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任何系统都不可能绝对安全,其安全性也无法事先严格证明,只能由实践来检验。无论多么认真,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只要是人造的东西,就一定会有安全缺陷;而且,这些缺陷有时还很难被发现。怎么办呢?当然只好由专门检测人员,利用特制工具,来挖掘、修补和处理这些潜在的缺陷。

除了带工资外,从纯技术角度看,这些检测人员与黑客其实没啥区别;而且,他们显然都是绝不可少的,因为,“带着缺陷运行的系统”更危险、更可怕。从这个角度看,黑客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即使是经过高级专门人员检测后,也还会遗留一些未被发现的缺陷,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一批“志愿者”,他们不分昼夜,不辞辛劳,对这些系统反复进行地毯式搜索,希望找到更多的漏洞去换钱,或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批“志愿者”就俗称黑客。

如何进行风险防御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针对过去已经遗留在网上的海量碎片信息,如何进行隐私保护呢?如果单靠技术,显然无能为力,甚至会越“保护”就越“泄露隐私”,因此,必须多管齐下。比如,从法律上,禁止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数据挖掘行为;增加“网民的被遗忘权”等法律条款,即,网民有权要求相关网络删除“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碎片”。从管理角度,也可以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行为进行发现、监督和管控。另外,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重塑“隐私”概念,因为,毕竟“隐私”本身就是一个与时间、地点、民族、宗教、文化等有关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针对今后的网络行为,应该如何来保护自己的隐私,至少不要把过多的没必要的碎片信息遗留在网上呢?在这里,我想提供一个很实用的策略,那就是:匿名!只要做好匿名工作,那么,谈论什么“隐私泄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匿名的重点包括:

身份匿名。任何绯闻或丑事儿,当大家并不知道你就是当事人时,请问你的隐私被泄露了吗?当然没有!没准你还踮着脚、伸着长脖子往前挤,还想多看几眼热闹呢!

属性匿名。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某些属性(比如,在哪里工作、有啥爱好、病史记录等)需要保密,那么,请记住:打死也不要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这些消息,甚至要有意避开与这些属性相关的东西。这样别人就很难对你顺藤摸瓜了。关系匿名。如果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与张三是朋友,那么,最好在网上离张三远一点儿,不要去关注与他相关的任何事情,更别与他搭讪。

位置匿名。这一点用不着我来教你了吧。至少别主动在社交媒体上随时暴露自己的行踪,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现在正在某饭店吃饭”一样。

概括一下,在大数据之前,隐私保护的哲学是:把“私”藏起来,而我的身份可公开。今后,大数据隐私保护的哲学将变成:把“私”公开(实际上是没法不公开),而我的身份却被藏起来,即匿名。

更多资讯请关注工业以太网频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