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日记:孩子需要被看见

2021-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乔子阅

今天去维修店换摔坏的手机屏,修理过程要点时间,于是我就站在店门口候着。

这时有个刚在店里玩耍的小男孩(目测2-3岁),从店里跑出来,下门口的阶梯时,扑通摔了一跤,恰好摔在我面前。

小男孩跪在地上,抬头眨巴着眼睛看向刚好站在他面前的我,我冲他笑了下,为他表情中那自带的小委屈和小迷惑。

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在想的是:是应该自己站起来,还是委屈哭一下呢?(扑通摔倒的力度,估摸有点疼。)

在他还没做出反应前,男孩的妈妈从店里快步出来了,直接把他从地上拉起来,一边稍带用力地拍衣服上的灰,一边生气地对他说:“你刚刚洗完澡,又摔得一身灰!再不听话,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孩子听完后,他有些茫然的表情说明着对妈妈的话无感,在那个当下,我想他关注的重点跟妈妈不同:我摔疼了!但妈妈说的赃,不乖,是什么意思呢?

教育中的自说自话,不被理解和看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时时发生了。

育儿质量的好与坏,在无数个亲子相处的细节上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如果妈妈从店里出来的那一刻,能细心地看看孩子的反应,她可以拉起孩子的小手,给他一个共情的抱抱,孩子摔倒时的委屈与挫折感,在那一个爱的抱抱中,可以瞬间化解。孩子也会感受到妈妈包容、理解的爱。

妈妈亦或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赞扬他摔跤时勇敢、没有哭闹,那么孩子可以在摔的这一跤中学会自己站起来,并培养忍耐痛苦的勇气。

然后,妈妈还可以用打趣的方式传递同理心,跟孩子说:宝宝摔疼了,地板也被你撞疼了!

如果妈妈可以多一点思考,不由着自己情绪任性而为,这件小事的结尾就不会是孩子被训斥后,情绪低落地被妈妈抱走了。它可以是孩子感受爱与理解、并学会处理问题的一个好契机。

难道这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我想她一定是爱的。

但在孩子无意地一摔,弄脏衣服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不便,在那一刻,对孩子制造麻烦的厌恶情绪已经凌驾在爱之上了。

如果家长要求孩子“事事听话”,那作为家长的自己,是否能从每件细小的事情上,去体谅孩子呢?

亲子间的日常,有着无数这样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件“小事”都不小,父母的处理都引导着孩子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形成怎样的价值观。

作为家长,从每天这样小小日常中,去提高自己爱孩子的质量吧。你爱孩子的质量,也会是你教育孩子的质量。

因为,大抵不能体谅、理解孩子,并自我情绪化的父母,也不会收获一个太“听话”的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