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爱情最美的样子:97岁院士为92岁妻子写诗,一写就是65年
文/麦大人
自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美好祝愿不过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陪着所爱的人慢慢变老。
而昨天,全国人民都被喂了一把狗娘。南大退休教授、97岁的冯端院士,为92岁的妻子写诗65年,登上了热搜榜。
“幽静的妹妹,温淑的爱人/我心里永远珍藏着你纯洁的形象/如果没有了你,我的生命/所剩下的只是一片空虚和荒凉…”
这是1955年,南大物理系青年教师冯端,写给未婚妻陈廉方的一首情诗,细腻的情感和笔触,让人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理工男”之手。
两人从此结为夫妇,至今已携手走过第65个年头,而冯端坚持为妻子写了几十年诗,更是被传为一段佳话。
网友们纷纷点赞祝福,一生与诗相伴,这段婚姻超越了烟火世俗,充满浪漫情怀。
“物理系会写诗的男人,这也太完美了吧,理想与感性的结合体。”
“好希望成为那个世纪的人,大家都很真实的爱着一个人,不同于现在的快餐式爱情…”
如今,两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唯一不变的,是二人牵手微笑的温暖,以及诗歌传情的浪漫。
01
说起来,冯端深厚的文学功底,源自于自小受家庭氛围的影响。
在富庶繁华的江浙一带,可谓人杰地灵,名门望族众多。
比如吴越钱氏: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等,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和张充和。
这其中有一个特殊家庭,父亲冯祖培是绍兴人,出身微寒,在清末考中秀才,先后在南京、无锡等地任县太爷。
虽没做什么大官,但却一生喜欢读书,培养出的一家四兄妹,最后却成了影响中国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没错,与近代那些名门望族相比,绍兴冯氏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家庭。
父亲从无锡卸任之后,将家迁到了苏州,他认为苏州毕竟是文化古城,更有利于子女的培养和教育。
1923年,冯家最小的儿子出生了,适逢端午佳节,父亲便给取名“冯端”,希望他能端端正正做人,而他也未辜负这个“端”字。
当时大哥冯焕8岁,姐姐冯慧6岁,二哥冯康3岁。
正是父亲的这一英明决定,成就了此后赫赫有名的“冯氏兄弟”:冯焕(美国通用公司高级工程师),冯康(著名数学家),冯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冯端(著名物理学家)。
1933年,冯端与兄姐于苏州家中后院合影(左起:冯焕、冯慧、冯康、冯端 )他以身作则,日日手不释卷,又十分开明,从不将自己的爱好强加于子女,而是鼓励他们自由读书:“要允许他人有行动或判断的自由,不带偏见地,容忍不同于自己的行为和观点。”
这是父亲给冯端上的第一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他一生的信仰。
而母亲虽大字不识一个,却有惊人的记忆力,常常把父亲读的诗词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再背诵给孩子们听。
而她也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这是母亲给他上的人生第二课: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02
1934年,冯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苏州中学。
30年代的苏州中学,可谓名师荟萃,有从牛津归来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历史学家杨人缏先生,伦敦大学归来的外文学家沈同洽先生,柏林大学归来的生物学家陈邦杰先生等等。
在这里,冯端和他的哥哥姐姐们,读到了冰心、邹韬奋、陈衡哲,读到了《胡适文存》,读到了荷兰作家房龙脍炙人口的《宽容》、《人类的故事》…
而当时在中央大学读书的大哥,经常用零花钱买了《神秘的宇宙》等科普读物,寄给弟弟阅读。
正是这些举动,将冯端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让他一生走出局限,看向更广阔的视野,从此也跟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1941年父亲病逝,正值国破家亡的时刻,姐姐冯慧毅然决定,与18岁的冯端一起,带母亲将家迁到重庆。
妇孺三人在兵荒马乱之际,从福建长汀启程,跨越关山阻隔,历时半年到达山城。
后来提起这件事,冯端都万分感激姐姐:
“她一路亲力亲为,联系、接洽、托人、求人,皆以一己之力独自承担,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居功至伟。”
那一年姐姐冯慧也才24岁,一个弱女子,要照顾母亲和弟弟,用实际行动给他诠释了什么叫担当。
之后在两位哥哥的帮助下,冯端也顺利地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
在校期间,他开始大量阅读原版英语小说、散文,不仅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也使他的英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多年后,冯先生不无自豪地说:“我在这段时间读了一百多本原版英文书,之后便感觉到英语算学通了,并在国际会议上用流利的英语作报告。”
03
在冯氏兄妹中,冯焕、冯康、冯慧,全都出国留学,只有冯端一人没有,他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学者”。
并非他才学不够,也不是没有出洋机会,而是大学毕业时,哥哥姐姐都在国外,家中母亲无人照顾,于是他毅然放弃留洋机会,在国内随侍母亲。
冯端和母亲用他自己的话说,同胞兄妹中自己年龄最小,从小最受呵护。
父亲去世后,是大哥在养着这个家,如今理应自己站出来,至于“个人前途”,尚在其次。
此后,他一边奉养母亲,一边和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学习,这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二哥冯康。
冯康是中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在我国“两弹一星”的事业中,他正是隐藏最深的大功臣。
他曾亲身参与新中国原子弹的研发,利用当时国内仅有的两台计算机,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子弹设计海量计算。
而在混乱时期,冯康因为精通六国语言,被说为“六国特务”,姐姐和姐夫叶笃正也被批斗。
拨云见日之后,谁也不曾料想,曾出身贫寒的冯家四兄妹,竟创造出传为佳话的“冯氏传奇”!
1980年,冯端、冯康和姐夫叶笃正,三人同时当选中科院院士。
一个贫苦之家竟走出三位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还属头一次,冯氏从此成为科学界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左起: 冯焕、冯康、冯端、冯慧,叶笃正《冯端传》的作者冯步云提到,在冯端所著的《凝聚态物理学》英文版(上卷)中,每一篇文章的开头,他都引用与本篇内容相关的诗句或格言,用诗歌诠释物理现象。
“像波涛滔滔不息地滚向沙滩,光阴也分秒必争地奔赴终点。后浪和前浪不断地循环替换,前呼后拥,一个个在奋勇争先。”
冯端曾说,一个科学家既要有自然科学的素养,更要有人文科学的滋养,唯有此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更能从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011年,为了表彰冯端的科学成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冯端星”。
04
冯端不仅是著名物理学家,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诗人。
说到写诗,就不得不提他的那段浪漫爱情故事,诗歌成为他们爱情保鲜的媒介。
1954年,在南大物理系的一次文娱活动上,经同事介绍,冯端和陈廉方走到一起。
两人交往不久,冯端就赠了两本诗集给她,一本是普希金的《青铜骑士》,一本是《夜歌和白天的歌》,这算是定情之物吧。
这年冬天,南京格外的冷,滴水成冰,气温创下历史最低纪录。
两人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女友去看望冯端,两人结伴到玄武湖游玩,坐在湖旁的樱洲长廊上聊天、休憩。
看到远处一片白茫茫,玄武湖的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冯端即兴赋诗一首。
其中两句就是“休云后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 恋人间炽热的感情,喷薄而出。
结婚后,每逢重要的节日,冯端都要写诗庆贺。因为工作需要,冯端经常出国访问,为了缓解对爱妻的相思之苦而写出的诗句就更多了。
一次在美国访问期间,思乡情浓,便写下了:“异域风雨夜,客枕相思湧。遂令闺中妇,潜入游子梦。”
1985年,冯端与陈廉方结婚三十周年,诗人写下:
“忆昔初会日,娟娟悦心意。始恨相见迟,姻缘从而缔。伉俪三十载,濡沫共相依。秋实继春华,晚霞犹靓丽。白首同偕老,恩爱岂容疑。”
2005年春,冯端夫妇游天目湖,他即兴作《庆金婚》:“长忆人间四月天,樱花垂柳记良缘。五十年后牵手游,皓首深情似当年…”
2015年4月,逢冯端与陈廉方“钻石婚”,夫妇合作一首《钻石颂》,其中几句是:
“六十春秋恩爱笃,双双执手难关渡。而今白发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
如今,他已经97岁高龄,她也已经92岁,回想起携手走来的风风雨雨,二老相视而笑,眉目间深情一如既往。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65年爱情风雨路,唯许深情共白头,诗一样的浪漫,石一样的忠贞,要做就做最深情、最专一的人。
就像木心在《从前慢》里写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愿我们都拥有一份牵了手,就相伴一辈子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