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烦心事儿校园那些事儿简宝玉分享会日更写作打卡

我在长沙上学的第二年【二】

2018-05-08  本文已影响99人  星随北去
图片:岳麓山顶

      习  惯  了  的  熟  悉  味  道


中午一个人坐在食堂二楼的餐桌前,细细咀嚼餐盘里的鸡爪,一入口就知道那是一种不同于湘菜的口味,有我小时候的记忆。当时有一种想跑去跟窗口厨师说一声“谢谢你”的冲动,他做的是饭菜,但对于我来说那不止是食物,还有情感。吃在嘴里,就懂那味道。

平日在学校有一个特别的习惯:不带书包和书本、水杯去食堂,就是洗完手洗了自用的勺子,带上几节卫生纸拿着板卡,特意去宿舍对面的食堂坐在餐桌前,安静地吃饭,同样的餐桌不变的菜单。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节奏,细嚼慢咽,想着一些事,饭后要用勺子整理一下餐盘里的余物再走向餐具回收处。


对于喜欢吃的东西,第一次吃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经常吃,吃着吃着就恋上了那种味道,不轻易有变化。

小时候在江西外婆家生长,到了上学年纪后才回到湖南自己的家中。外婆去世是在我上初三那年的元旦,她没有等到我见她最后一面,在她的儿女都到了她的床边后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前段时间无意在食堂的一个还没去过的窗口按照自己的喜性点了一份饭菜,其中的腊鸭放了很多干辣椒,大蒜切的大块,闻起来很香,吃进去后,第一次就感觉那是江西人做出来的家常味。连续去了几天,终于见到了掌勺人,我兴奋地问对方来自哪里,我被问为何那样问,我说我在他做的饭菜里吃出了外婆家的味道。果真,厨师来自江西。

于是,我成了那个窗口的新常客,无论是学生兼职还是经营者与我,既不过分熟络也不疏远,见到了会微笑打招呼的人但没有互加好友,我每一次都会对帮我盛好饭菜的人说“谢谢你”,无论是对方是谁,都会帮我加菜,买的是三份菜但碗里至少有四种菜。

我喜欢的是那种在湖南尝到的外婆家的味道,于是常去,点一样的菜穿过长长的中厅去到食堂的另一端坐下慢慢享用。工作人员熟悉我,大概是我是为数不多刷餐卡而不带手机、手中备有自用饭勺和纸巾,付完款后会微笑道谢的人。出于对老食客的关照他们会在餐盘里加量,而我会说,多了吃不完就浪费啦。有时我真的会为了不浪费碗里的食物而撑大自己的胃,直到站在镜片发现自己胖了而暂时不能去健身就开始控制食量了。


我在长沙上学的第二年【二】

2017年后的春天桃子湖后街新开了一家过桥米线,第一次吃就迷恋上了那种味道。长短整齐的米线,配菜切的也是整整齐齐种类多,米线与配菜的比例协调,汤的味道更是妙不可言,各种细细的味道相互结合在一起。无论去多少次,似乎每一次吃到的都是那种味道,还有不变的分量。每一份米线里,都有着不变的用心与善良。

有一次吃完后,我跟老板的母亲说:“阿姨,今天这碗的味道不一样了哦。”真的是那样的,老板不在底料配好的已经卖完了,味道有差异。

今年开学第一天到了长沙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桃子湖路口吃米线,吃完后便问店员“是不是换老板了?”对方说老板暂时把店交给他们打理,我已经尝出味道的不同了,也许是老板已经交出了汤料的配法,只是现在的调味人手法还不够熟练,因此不同的时候去有不同的味道。

4月某个星期五的傍晚,从图书馆走出准备与自己约一碗米线,在桃子湖路口。下着大雨,大风从四面八方聚拢,坐在公交车上完全看不到外面,厚厚的雨水层在车窗玻璃上流淌。

当时在想为了吃到一碗米线,出门真不是一件易事,但就是喜欢店里曾经的味道,于是再选再困难也要和自己约上一碗,吃完便离开接着忙起来。有时心里在想,店员可否知道我为了那种味道,从很远的地方去到那里点一碗10元口味吃完就匆匆离开了,期间需要花上三个多小时的时间。


大概是从我发现自己一年里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吃别人做的饭菜开始,便才对家常味有怀念,想要找到一种熟悉的感觉、熟悉的味道。

可是,习惯有时意味着害怕变化,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可能会把更多美好的事物挡住了。

有时我会因为食堂的某个窗口休假而不知道吃什么,并且心里会有惧怕不愿意去尝试新鲜的。

对于饮食和日常活动,我喜欢的是熟悉。我问过自己,是否愿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复某一份工作,第一反应:抵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