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会乐观(No.136)
01
1964年,21岁的心理学博士研究生马丁.塞利格曼去学校找导师报到,彼时,他的导师正忙着调教小狗,实验类似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导师让声音和电击同时出现,于是,狗听到声音就会联想到电击。
狗被关在一个有矮闸的大箱子里,跳过矮闸,电击就会停止。实验预想是下一步只发声音,观察狗是否有和电击一样的反应。但是,教狗跳矮闸躲避电击这步,狗却怎么也学不会了。
狗受到电击时,只是躺在地上哀鸣,根本放弃了跳矮闸的尝试。老师一头雾水,但塞利格曼却如有神助,他此时有个洞见:这是狗在接受巴普洛夫电击时,发现怎么挣扎也没用,学会了无助啊。
塞利格曼自己做了个“三元实验”,他把狗分成三组,分别是「通过努力能逃避电击组」「无论做什么都没用组」「没有电击组」。
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结果一样,狗很快学会了跳矮闸躲避电击,唯独第二个无助组,8只狗中,6只只会躺在地上苦苦哀求。
至此,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诞生了,它是指在「怎么努力都不行」想法下,我们的放弃反应。
最近有个挺火的偷电瓶车小贼,蹲在地上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丧得可以,估计也是在哪儿习得了无助。
无助并不好笑,它会引发悲观,让人丧失斗志,颓废沉沦......而悲观过度,再碰上不利环境的强化,人就会抑郁。
02
塞利格曼认为无助感的症结,在于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
比如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吼你:这道题都不会做,我昨天明明讲过,你是不是没带脑子?如果你还是个孩子,可能会想,我真笨,我没认真听讲,老师同学再也不会喜欢我了......
可换做现在的你,你会想,老师昨晚和老公吵架了吧?当着这么多人指责我,忒刻薄......
这两种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决定你是否悲观。
悲观的人习惯对不好的事件作出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的解释,比如「这样下去我就完了」「我怎么这么不顺」「都是我不好」。
而乐观的人却会把坏事解释为暂时的、特定的、外在的,比如「经此一役,这事下次肯定会做好」「我没毛病,是组织有错」......
社会学家艾尔德(Glen Elder)报告过一个长达60年的实验,被试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奥克兰的儿童,科学家从他们小时候一直跟踪到七八十岁。
实验考察了什么人能度过大萧条,什么人会一蹶不振。结果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虽然遭遇家庭财富损失打击,但可以安然度过,晚年心理、生理都很健康。
而底层家庭的女孩就没这么走运,遇到贫困后,很难再站起来,她们晚景更凄凉,生理、心理也不健康。
艾尔德推测,家庭经济地位的恢复,让中产阶级的女孩学到厄运是可以克服的,这塑造了她们乐观的解释风格。
比如年事已高时好友去世,乐观的会想,我还会交到新朋友,我还能活好多年,我还能找到28岁的新女友。
如果无助是习得的,那是不是无助也能通过学习来消除?
塞利格曼认为这个逻辑很靠谱,因为实验中,一旦教会那些「习得性无助」的狗如何躲避电击,它们的无助就能被治愈,而且具有永久性。
塞利格曼说:
心理学在过去20年最显著的发现就是:人可以选择他想要的思考模式。
这就是著名的认知疗法,既然悲观、无助来自于消极的思维模式,那么在遭遇挫折时,运用 non-negtive thinking,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就能治疗无助。
03
改变思想就能治愈,这不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啊。
唯物主义可是坚决反对思想和情绪可以影响身体的说法。再说,如果真实世界就是悲惨的,改变解释风格岂不是自欺欺人?
其实,乐观好处巨大。
塞利格曼来到游泳队做实验,实验前,先让优秀运动员做「归因风格测试」,看看运动员的解释风格,是乐观型还是悲观型。
实验开始,选手用最擅长泳姿游一次,然后教练故意告诉它,你比自己记录慢1.5或0.5秒,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大的打击,然后让运动员再游一次。
结果,悲观型选手第二次游得更慢,有个自由泳选手100米慢了2秒,这可是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差别。而乐观者要不如常,要不游得更快。
看到了吗,悲观会影响你正常发挥,而乐观,至少不会拖后腿。
乐观与健康也密切相关。常识上,我们觉得情绪低落时很容易生病,这背后有什么科学依据?
我们的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不是靠神经连接,而是靠荷尔蒙,荷尔蒙通会过血液流遍全身。
证据显示,抑郁时,我们身体的荷尔蒙会匮乏,大脑指挥免疫系统变得不灵敏,而另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儿茶氨酚也会显著减少。
儿茶氨酚降低,内啡肽(身体自制的吗啡)就会升高,我们的免疫系统能探测内啡肽水平,内啡肽高,免疫系统活动就会降低。
免疫系统活动降低,辨识外来入侵的T细胞就不像原来那样快速地自我繁殖,扑杀入侵者的NK细胞也会失去杀敌能力。
由此来看,我们的心理状态的确会影响身体状况。
养老院的老人,一组能决定早上吃三个板栗,晚上吃四个板栗这样的小事,一组只能服从安排,18个月后,有控制感的老人比没控制感的更幸福、更活泼,病逝的也更少。
把50%致死率的癌细胞移植到有控制感、没控制感的老鼠身上,有控制感组70%的老鼠会战胜癌症,而没控制感的只能存活23%。
这些实验都证明,习得性无助对健康有害,而乐观,就是阻碍习得性无助的最好武器。
04
研究显示,乐观的人有可能生活在一个肥皂泡中,悲观者更清醒。
1910年,有两只探险队向南极出发,一只由英国上校斯科特率领,一只由挪威人阿蒙森指挥。那时,南极还是从来没有人类到达的地方,两个民族的十字军,都想把国旗率先插在未知的土地。
英国人斯科特有着乐观而强硬的意志,资金不足,就变卖财产,甚至借债组建队伍,就连老婆刚给他生了儿子,也没能阻挡他探险的计划。
向预定地点挺进时,斯科特的保障物资已经跟不上,雪地摩托在低温下出了故障,矮种马一出汗就冻成冰棍,但他还是足够乐观,不断鼓励自己,再走94公里就到了,只差50公里这么点路程了......我们必须前进,无论付出多大代价......
等真的到达终点,斯科特却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先他一步到达了,斯科特带着无尽失望与痛苦返程,却终因物资不足,把生命留在了冰冷的南极。
阿蒙森没斯科特那么乐观,他生怕自己回不来,提前用爱斯基摩犬在沿途准备了3个补给点,储存的物资足足是斯科特的3倍。
所以,我们应该在失败的代价小时乐观,在失败的代价大时悲观,如同塞利格曼所说,乐观只有和智慧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生活已经挺难,但再难也要学会乐观。因为它是一个对抗挫折的武器,让你对抑郁、无助产生免疫;它是另一个选项,给你一把越过高墙的天梯;还有,你成为乐观的人,你的孩子也会习惯乐观的因果分析。
最重要的,它让你活成英雄,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这个世界。
参考书目:
1.《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2.《人类群星闪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