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卖掉的是血,换来的是情
1
初识余华,便是因为《活着》。阅读之前,看到有人评价「余华的文字,最显著特色就是“疼”」,那时还领悟不到。
读完《活着》,才发现,余华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是苦难,我常常沉沦在人物揪心的离世中,无法自拔。
也是源于《活着》,我喜欢上了余华的小说,于是继续拜读《许三观卖血记》,在朴实的文字中,体会又一个苦难重重的悲惨故事。
跟《活着》一样,《许三观卖血记》也是黑漆漆的封面,加粗的书名,醒目的裸露,第一眼便给人一种沉闷抑郁的感觉。
跟《活着》相似的是,《许三观卖血记》也是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原型。不同的是,《活着》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而《许三观卖血记》却可以读出一丝温情。
2
《许三观卖血记》围绕卖血这一主线,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在社会环境的大动荡中,靠着三番四次的卖血,帮助家人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我特别想罗列出来的,就是许三观总共卖了12次血,最后一次没卖成,以一次400ml计算,总计卖血量达到4400ml,而一个成年人的血液,大概是4200ml——4800ml,也就是说,许三观这一生卖的血,相当于将全身的血液换了个遍。
细思极恐。
第一次卖血,许三观没有很明确的目的,他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很壮实。也是因为这第一次卖血的钱,许三观才娶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许玉兰,才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第二次卖血,许三观是为了这个五口之家,一乐闯了祸,导致家里被方铁匠搬空了,为了保住第一次卖血得来的家庭,许三观开始第二次卖血。
第三次卖血,许三观始终越不过心里的障碍,许玉兰给他戴了“绿帽子”,他也出轨林芬芳,这样似乎就扯平了。他拿第三次卖血的钱,报答了林芬芳。
第四次卖血,是在遇到灾荒时,为了让老婆孩子吃上一顿好饭菜。
第五次卖血,是为了给病怏怏的一乐补身体,也为了讨好一乐的生产队长,早日回城。
第六次卖血,是为了讨好二乐的生产队长,也为了让二乐在农村能好过点,早日回城工作
连续四次为了一乐看病卖血。
最后一次卖血,也是许三观第一次卖不出去血,年轻的血头,说他的血只有油漆匠才会要,许三观被深深刺痛,瞬间崩溃了。
3
余华先生在序言中说,《许三观卖血记》是他第一次尝试以一位聆听者的身份来写,他尊重故事中人物心底最原始的声音。
作为写作者,我才了解到,“聆听者”和“作者”的区别。让人物自己发声,比按作者设定,更能形象的刻画人物。
而对于许三观等人物形象的设定和刻画,很是深刻。
许三观,一个五六十年代典型的“当家做主”的男人形象,在外人面前,因为自卑而唯唯诺诺,在家人面前,因为自大而骂骂咧咧。
许玉兰,一个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因为一次失足,而终身受其迫害,被许三观打骂,被大革命整顿,也不敢正面还击,为自己辩解。
甚至是一乐,原本无忧无虑的小孩子,在知道父亲不愿意再承认自己之后,心理变化瞬间呈现。
4
作为八零后,书中所描述的“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三年自然灾害”等历史事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唯一接触的便是历史课本上的几段话。
而我很难想象,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环境。
看完《许三观卖血记》,从许三观和许玉兰的经历中,我似乎看见那些历史事件站在我的眼前。
《许三观卖血记》多少让人感觉到了温情,夫妻间的关怀之情,父子之间的怜爱之情,我想,《许三观卖血记》的“痛感”,或许比《活着》略微少一点吧。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0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