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不优秀,认识再多牛人又能怎样?
记得有一句话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这句话说的好有道理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仔细想想确实是那么回事,心态不平,看什么可能都有问题,同一件事,不同的修养,就有不同的态度!
不过,现实生活中不知道又有多少个那么有修养的人呢?我很好奇,因为自己不是,虽然在努力朝着那个方向在尝试,所以很想知道那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态度才能达到如此让我难以企及的高度和境界。我不得不承认,我有看不惯的人,也就是怎么看都不顺眼的人,这个人不会经常出现在自己生活中,只是偶尔,见了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不待见,但也因为只是偶尔,所以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困扰。
一开头,说这个事,是自己最近接触到了一些不太应心的人和事,让自己想到了一些过去经历的事。
3月16号那一期的《非你莫属》看的我是各种感慨,真的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的,有一位91年的小哥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瞬间想到了各种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曾经发生的故事场景,也就有了今天的【别人有多牛,和你有关吗】。
故事是这样的,这名年轻的九零后职专学生在非你莫属的求职舞台上,各种秀“神秘”,他说自己认识很多知名企业家,比如格力的董明珠阿姨、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百合网的慕岩等,而且有他们的联系方式,也就是手机号,因为这种铺垫让在场的多数boss很好奇,好奇是因为大家对他期望很高,想知道这个年轻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很“不屑”,不屑是因为,有的老板认为他有吹牛嫌疑,身上看不到太多与他描述相关的气质,甚至很多人都不信。然后接下来这位求职者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现场拨打了那些他所谓的认识的企业家的手机号码,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无应答(在这里我很坏的想,能打通不错了,打通了没人接也不怎么尴尬,应该拒接才对啊,有点儿小邪恶),事实情况是,在某个讲座现场或者是活动现场,他有机会提问或是和当时的企业家有短暂的交流,然后有的还要了手机号,但也只是要了对方的联系方式而异,对方可能根本就不记得,为了不尴尬留下了联系方式,或者好的情况是有印象可还是不认识,而当事人把这种“相识”当做自己骄傲的资本。
我不知道是他只是拿来唬唬人还是真的以为那些人会真的和他有什么关系,我浅薄的认为,那是一种自我欺骗,甚至是虚伪。
最后说回求职,其实主持人已经给求职者台阶下了,可是他没有意识,依然故我,最后甚至还有企业愿意给他留灯,为他提供相应地岗位,而他在艰难的长时间思考后,选择了“谢谢再见”,如果你看过这个片段,或许也有自己的想法,一个职专生能如此看重关系、人脉也许算得上老成,只是这种所谓的资源真的是他需要、他用得上的吗?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资源永远不该成为年轻时候的主旋律。
把自己知道某个人或者听说过某个人当成自己认识某个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因为他们感觉似乎和那个牛人有所交集,然后心里美美的,竟然还大张旗鼓的炫耀,真的是为这些人醉了。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毕竟这样的人现实中可不是少数,类似的人是把团队或者别人做过的事,说成是自己做的,而且编的还头头是道,这类人我真的有些“佩服”了,真的是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说啊,用别人的光环把自己照得亮亮的,最后自我麻醉,真的以为自己头上亮闪闪的。本来就是某知名企业一基层员工,对外人非要说自己认识公司董事长,还可以说上话,但说这句话的时候,难道心里不虚吗?去了一家知名企业,然后就到处吹牛说自己能办成什么事,其实,什么也办不了,因为那些事和自己的企业有关,却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我不否认,很多时候,这种泡沫式的自我感觉良好也是外部的人、事还有环境多重因素带来的,毕竟好话谁都会说,但好事就未必有人愿意做了,听多了,正如上面提到的,假的也变成真的了,因为装成了习惯,上去了就不愿意下来了,最后结果往往是摔得粉碎,毕竟外强中干是虚的一种表现,运气好或许能坚持一会,但运气不可能一直会好,等潮退了的时候,一切都会看的真真切切。
不装,难吗?在我看来,确实是挺难的,毕竟真实地东西总不那么美好,而且什么事都说透了就真的没什么意思了,但说过了,就更没意思了,所以不装,还是我在追求的。不装,意味着愿意承认自己不美好的一面、不优秀的一面、不为人知的一面,总而言之,是真实地一面,对外人、对亲近的人都要保持一个真实地状态,这种真实并不是要你把自己的所有都暴露在他人面前,而是要做到不虚不假,是什么就是什么,你可以修饰,但不要编造,如果一直说自己都觉得恶心的话,说的多了,难道你不感觉真的没有胃口吗?
最后,别人有多牛,和你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