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周记2~关于读教材

2021-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周琴锦西

经过又一周的磋磨,勤奋的小庆妹妹进步颇大:备课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慢慢提升中,问题意识增强了,对学生的关注更多了,课堂节奏明显更流畅了,自己上起课来也觉得没有第一周那么吃力了。勤奋的妹妹赶在放假前把一周收获整理成文,读完后我也再次复盘这一周的听课和评课情况,有一点感触,记录如下。

这一周进行的是“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在了解人类的生殖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再接着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是顺理成章的,这也是构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这两个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师大版教材中选择了“昆虫、两栖类、鸟类”这三类动物来介绍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通读本节内容,对本节的三个蓝色小标题进行纵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在介绍这三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时,选择的侧重点也很有意思。

教材先介绍昆虫的生殖特点是体内受精、卵生,发育特点是变态发育中非常典型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因此相应标题是“绝大多数昆虫的发育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变化”,重点落在了“变态发育”。接着再学习两栖类的生殖特点,学生简单对比很容易发现与昆虫不同的生殖特点是体外受精,发育特点是变态发育。我认为在此处教材特地提出“体外受精”这个概念,并不是简单抛出一个概念,其实除了让学生明白受精有两种方式以外,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生物会形成适应环境的相关结构、发展出适应环境的相应行为能力,这样就促进了学生“进化与适应观”这个生命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跳出教材的限制,补充更多具体实例,让学生来推理鱼类、爬行类等的受精方式,这样有科学依据的猜测也更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其建立全面正确的生命观念。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生活到陆生生活转变的过渡类群,大部分物种需要经变态发育才能登陆。而两栖类的变态发育是学生非常容易与昆虫的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混淆的知识点,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回顾昆虫两种变态发育的特点从而对此加以区分和辨别以外,还要适当补充两栖类变态发育过程中的特点,例如在蝌蚪阶段也存在着“外鳃→内鳃”的变化、幼蛙阶段有“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脱落”的变化等,明确两栖类的变态发育是有其局限性和原始性的,从水栖幼体变态发育至陆栖成体,两栖动物的各个组织和器官都需要经历重构才能适应新的生态位。可见这些特点都导致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脱离不了对水环境的依赖,外界环境的细微变化都可能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两栖类动物必须产出数量巨大的卵才能保证种族的延续,其繁殖成功率的低下会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思考其保护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因此,教材中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时,才会选择“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这样一个非常精准的小标题。

在介绍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时,教材的标题是“鸟类的繁殖行为复杂”,但细读教材我们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教材只用了两幅插图配短短几十个字提及鸟类的繁殖行为,却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两个建议活动+小资料+思考与练习、整整两页半的篇幅来介绍鸟卵结构和孵卵、照蛋等相关信息。这又是为什么呢?分析教材知识的逻辑暗线后不难发现,教材这样设计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以鸟类为代表的卵生陆生动物,不需要再像昆虫、鱼类和两栖类动物那样依靠大量产卵来保证种族的延续,其繁殖成功率大大提升的重要原因就是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完全脱离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所以它们的卵常常都比较大、携带着足够胚胎体外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水,而且有坚硬的卵壳或卵膜,内部还有很多附属结构保证其能成功孵化。因此,教材内容编排上从“生殖和发育”这一功能出发来探讨鸟卵的结构,由生理功能倒推结构基础,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还渗透了“结构与功能”观这一生命观念,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这样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完美体现了学科内在知识逻辑与学生心理认识逻辑的统一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材是学科专家们依据课标精心编制的,是我们老师实施教学最重要的文本资源,绝对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反复推敲。尤其是新老师,也许对课标要求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就更要运用“通读+精读”反复结合的方式来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明确教材的编排体系,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资源背后的教学价值,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后,再结合自己实际和学生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加工和重组,从而生成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才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