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
本文为理事会读写营〔0167〕的习作
这本书主要写了路遥老师创作《平凡的世界》一些随笔。读完这本书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作家创作一部伟大作品所付出的艰辛与持之不懈的毅力都是惊人的,真实地感受到路遥老师是用生命来写作的。
《平凡的世界》一共有3章,6卷,100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初到1985年初,力求全景式反应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要近百人左右。
对于这部规模庞大的作品,路遥老师费时数年甚至耗费他一生的最主要精力的作品,路遥老师下笔慎之又慎,准备工作做了三年才开始动笔,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的结构是从人物开始的。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到一个群体。然后是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群体与群体的纵横交叉,最终织成一张人物大网。在读者的视野中,人物运动的河流将主要有三条,即分别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的两条近景上的主流和以田福军为中心的一条“远景”上的主流。这三条河流都有各自的河床,但不时分别混合在一起流动。而孙少平的这条河流在三条河流中将处于最中心的位置。
只要主要的人物能够在生活和情节的流转中,一直处于强有力的运动状态,就会带动其它群体一起运转,使得三个群体互相咬接在一起的齿轮,只要驱动其中一个,另外的齿轮就会跟着转动。
路遥老师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有些重大思想,往往是在无所事事中产生的,而不是人为的规定中去做。
路遥老师为了准确反映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查阅了这十年间的报纸。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历史事件。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能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
一年多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但是路遥老师觉得似乎离进入具体写作还很遥远。于是路遥老师又从室内准备工作转入室外工作,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无穷的奔波中,路遥老师发现,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廓已经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上。不知不觉,这部小说的准备工作已经做了三年,真正的小说还没有动一个字。
《平凡的世界》一共三部,写第一部时路遥选在煤矿,虽然小说第三部分才写煤矿,但是他想提前进入体验煤矿生活状态中。第二部是在一个黄土高原腹地中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县城去写的。但是第二部完稿后,路遥倒下了,身体虚弱像一摊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修养,路遥身体稍稍恢复了元气又开始了写第三部,他突然想到死,不想让他的人生留下遗憾。他在榆林宾馆完成了第三部稿。
经过六年时间,路遥老师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在完成的那一刻,路遥只记起杰出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几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已经读过几遍,每读一次给我的启发和震撼都是不一样的。路遥老师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写《平凡的世界》是用生命写出的。在简陋的环境中高度自律完成每一天规定的任务,对写作的严谨态度,对文字充满最深的情怀和高度敬仰,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创作,以至于不惜累坏自己的身体,克服重重困难,用超人的毅力投入到忘我的创作中完成这部伟大的作品,把生命度之之外,他把写作当成一种神圣而庄严的事业而完成,甚至不惜把自己绑在牺牲的祭坛上。
读完这本书,使我们知道,一部伟大不朽的作品是怎样诞生的。这是一本很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一本书,书中阐述了路遥老师写《平凡的世界》的前后构思,和怎样做准备工作,从何处下手写第一笔,以及怎样将小说一步步展开,和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奇思妙想和感想。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孤独寂寞中思想的火花才能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才能创作出不朽的经典之作。
路遥老师的创作生活几乎没有真正意义的早晨,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午饭前一个小时起床,整个下午是他创作最佳时间,夜晚也是他创作最佳时间。他在书中写到: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