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贴现
你是知道这句话的:“享受每一天,仿佛那是你的末日。”它在每本生活杂志里至少会出现3回,属于那些生活帮助手册的标准保留节目。但这并没有让这句话变得更聪明。你想想,从今天起你不再刷牙、不再洗发、不再打扫房间、放下工作不做、不再支付账单——你很快就会贫穷、生病,甚至会进监狱。但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向往,对及时行乐的向往。在幸存到今天的所有拉丁文名言中,“及时行乐”恐怕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享受今天,充分享受,莫管明天。及时行乐对我们很有价值。价值是多少?多得我们无法理性地说明理由。
你是宁愿在一年后得到1000欧元还是在一年零一个月后得到1100欧元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选择在13个月后得到1100欧元。这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他地方不会有10%的月息(或120%的年息)。这利息远远弥补了你多等一个月会冒的风险。
第二个问题:你是宁愿今天拿到1000欧元还是一个月后拿到1100欧元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决定今天拿到1000欧元。这令人惊讶。在以上两种情形下你同样都是必须多坚持一个月,为了多得100欧元。在第一种情形下你会对自己说:我既然已经等了一年,那我也可以再多等一个月。在第二种情形下则不是。因此,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极少有经济学家能理解,我们主观上在预期不同的利率。经济学家的模式是建立在固定利率的基础上的,是不适用于以上情况的。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你可以随意训练老鼠,但它们绝不会为了明天得到两块奶酪而放弃今天的一块奶酪。(不过,你说小松鼠会埋起榛子?这纯属本能,事实证明,这种行为与控制冲动毫无关系。)
孩子们会怎么样呢?沃尔特·米舍尔在20世纪60年代就延迟满足做过一次著名的试验。在YouTube网站上可以找到这段美妙的录像,名为“棉花糖试验”。他将一块棉花糖(甜食)放在一群4岁的小男孩面前,让他们选择要么立即吃掉,要么,如果他们愿意等上几分钟,不吃第一块,就会再得到一块。惊人的是,只有极少数孩子愿意等。更惊人的是,米舍尔发现,是否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他们后来事业是否成功的一个可靠的指示器。
我们年纪越大,建立的自我控制越多,我们就越容易成功地延迟满足。为了得到额外的100欧元,我们乐意在等候了12个月后再多等一个月。可是,如果我们今天能得到一份奖励,要让我们愿意推迟得到它,利息必须很高。这方面的最好证明是信用卡欠款和其他短期消费贷款的高利息。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