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札记

战国四公子篇(完结篇)总论战国四公子

2017-07-31  本文已影响30人  枫离秋

战国四公子是太史公在《史记》中的提法,《史记》在各个篇目中都提过这么一段话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这样一来,后人遵从太史公的提法,就将此四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1、

在读完四位公子列传,我们不妨思考一个点,就是无论战国四公子贤明也好,不贤明也罢,结果我们都很了解,就是战国四公子都没有达成一个目标。就是养士挽救国家,最后六国都被秦国所灭。这样一来战国四公子就要大打折扣,这四个人加起来养士不下万人,这么多人,怎么就没有完成这个使命呢?

讲战国四公子,仿佛在讲四个人,这是我们固有的认知。所以有人讲魏国为什么会衰落啊,就是不用信陵君。仿佛用了信陵君,事情都解决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抛开四位公子的能力不谈,谈什么?那就是他们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养士。四人的门客加起来超过万人,怎么就出现不了几个定国安邦之才呢。后来的吕不韦多少还贡献出了一个李斯呢。

所以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信陵君作为解剖的小麻雀,好好打量这个最贤能的公子。

2、

信陵君,魏国人,看过前面文章的人,都知道这一点。那么魏国的衰落跟人才的直接流失是很有关系的。我们熟知的商鞅、张仪、范雎、孙膑、吴起、尉缭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富国强兵的人才流失,我们不免疑问,魏国整个是秦国的“神助攻”啊。

但是翻开魏国的历史,并不是这样。魏国原来是晋国的一部分,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2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那么韩赵魏三家谁的实力最强呢?赵国。而魏国属于中下层,为什么呢?

从图上可以看出来,魏国处于韩、赵的夹缝之中,无法扩展领土。并且处于四战之地,这样一来魏国的发展岌岌可危。但是至少,当时的魏国还没有面对虎狼之秦。尽管是这样不利的战略环境,但是魏国却成为了战国首强。依靠什么?人才。魏国成也人才,败也人才。当时魏国的人才济济,据《史记·魏世家》记载

1、西河之守(吴起),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李克)。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

2、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那么为什么同样一个魏国,一个能有这么多人才,一个却人才凋零呢。那么魏国的衰落,大概有三种可能性。

1、魏国衰落,其他国家增强

2、魏国衰落,其他国家没有增强

3、魏国不变,但是其他国家增强

那么第二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斥,而第一种、第二种到底哪个比较靠谱呢?我们从逻辑上可以复习出,第三种可能性,不可能出现。好,那么魏国衰落的历史,就是其他国家增强的历史,特别是秦国的增强的历史。

首先我们看魏国怎么强大的?魏国强大有两个原因

1、重用人才

2、李悝变法

我们先不管魏国怎么变法,我们就看最关心的问题,他怎么招揽人才?

魏国初期招揽人才,由谁主导呢?魏文侯。

魏文侯怎么招揽人才,说穿了跟他的后代魏公子一样,礼贤下士。但是不一样的是,

1、人才数量没有信陵君那么多

2、人才具有互相举荐的机制

那么魏国人才流失的原因就找到了呢?我们再看魏文侯手底下的人和魏公子手底下的人

魏文侯手底有吴起、西门豹、乐羊、李克屈侯鲋、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前面5个人属于具体功用的人才,后面三位属于学者型人才。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只有这几位,但是武有吴起、乐羊,文有西门豹、李克屈侯鲋。最后还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可以作为魏文侯的老师,可以讲这种人才配置是十分合理的。

相对应的信陵君的人才配置,与魏文侯就相差甚远。

并且魏文侯的人才中有很多战略性人才。什么叫战略性人才?就是在国家的发展,在战略怎么打仗才能对魏国最有利,有独到见解的人才。

魏文侯以后,魏国就是因为缺少这种人才,导致魏国的战争吃力不讨好。

但是我们就要问了,那么魏公子为什么就没有这种人才呢?

3、

原因就是君主掣肘。比如魏王对信陵君的态度,我们是知道的。那么原因就是这么简单吗?如果君主不掣肘,人才就能有吗?那么我们就找一个反例看。在战国四公子里,春申君是唯一一个被大王信任的人。

从楚考烈王做大王第一年,他就是国相,一直做到楚考烈王死。但是我们看春申君的表现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何以保相印江东之乎?

这段史料我们读过,我们注意这段话里的几个词。这几个词很重要吗?我们想尽管楚王十分信任春申君,但是

其一春申君毕竟是臣子

其二我们看春申君想的是什么?不是富国强兵,而是保住封地。

为什么要保住封地?封地是分封制下的遗留产物,土地所有者对这块土地是有税收,征兵的权利的。

我们再看一段史料,据《战国策》记载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于天,犹之无益也。

这段就是大名鼎鼎的海大鱼的故事,我们也讲过。但是我们仔细想,无论是田婴修薛邑还是在齐国专权,这都说明君主和臣子并不是一条心。那么为什么君主和臣子不是一条心呢?

4、

原因就在于,这段话

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这后半的话是不是史实我们暂且不管,但是他确实说明了君主和臣子的心态。君主认为手底下这帮人养了一大推门客不是为了国家好,而是为了专权(孟尝君对田婴一番话可以为证)。而公子们认为反正君主不信任我,就算君主信任我,经营自己的封地,专权是自己获得好处(虞卿对春申君一番话可以为证)。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对信陵君评价那么高?因为信陵君是真心为国,但是这个逻辑的骇人之处就是无论你是不是真心为国,你都逃不出这个逻辑。

那么这个逻辑怎么形成的呢?原因就在于时势二字。战国是一个什么时代?大变革的时代,一个重要的变化在于,所有制度开始向中央集权制转变,这样一来君主权力加大。君主权力加大,这就导致君主的位置的稳定性减弱。而战国还残留分封制,这样而来交织的关系就加剧了君主的不安稳性。

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

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

这段我们也读过,像这种亲戚的词汇就表现出血缘关系对政权的依存。

那么君主是这么认为的,臣下也是这么认为的,而其中的人只能这样向前推进。所以选上了的人才其实只听命于公子一个人,根本不听魏王的。不然候赢就不会出计策偷出虎符。

所以战国四公子只能在变法程度不完善,仍然有封邑去支撑门客的花销用度(孟尝君叫冯驩去收债一事可以为证)的这个特殊阶段的产物。

所以中央集权制下的分封体制的人才选拔,必然出问题。

5、

那么为什么秦国能够成功收揽人才。因为秦国的招揽人才方式和魏文侯的招揽方式,如出一辙。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是战国时期,秦孝公最先开始招揽人才。首先招揽人才的主体是君主,这种招揽方式被称为客卿,客卿能够在战国时期最大程度上避免上文所说的逻辑的出现。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四大公子手底下没有真正的人才,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不想挖掘人才,真正的人才都是举荐上去的。那么为什么他们不想挖掘人才?因为首先想的是扩大自己的私利(信陵君的私家间谍可以作证),那么是人多见效快还是有几个定国安邦的人才见效快啊。那当然是人多,既可以宣扬自己的美名,又可以组成一个门客集团。而真正的人才压根就不会来到这里。而且公子们的选材方式仅仅作为选拔人才的补充方式。为什么呢?

国家体制僵化,那么公子们的选拔方式是作为体制外的选拔。这就注定了大量低端人才的进入,高端人才的流出。因为高端人才不可能有更高的阶梯给他们爬,留下来的只能是低端人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