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长大》——笼子里的自由鸟(24)
在趁早的《十个一生》的课程里听到了来自伊朗的小马赞的故事,一直很想把这本书买来仔细读一读。这段时间,是有了些“无用”的时光,挤一挤,总归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下面就是书里最打动我的心的地方:
一、外婆——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即使是在二十多年前的1979年,马赞的外婆就深谙此理。每天清晨,她将茉莉花瓣放入自己的衣服,晚上,当她解开衣领,身上都是茉莉花的清香。外婆这样做了一辈子。我猜,她一定种了不只一颗茉莉花。应该是有很多开得旺盛的茉莉花,外婆的家里,一定每天都充盈着茉莉花香。用一生的时光,去好好爱自己,去让自己的身上永留香气。这是外婆教给我的。
爱情与世俗相碰撞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当朋友奉劝马赞,不要离婚,在伊朗,离了婚的女人就永远也无法翻身。外婆却说,我也离过婚。外婆在那个对女性极为严厉的年代,就敢于打破世俗的屏障,听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自己的路,这是多么大的勇气!我由衷地佩服外婆的“狠”——真真正正活出了自我。
做一个善良的人。马赞因涂了口红被发现,为了躲避巡逻队的逮捕,她诬陷路边的乞丐骚扰她。巡逻队逮捕了乞丐,马赞得意地向雷扎炫耀,得到了雷扎的赞扬。但是,当她说给外婆听时,外婆却郝然大怒,“你忘记你死去的叔叔吗?你就是这样一个人吗?”从那之后,马赞更加明白懂得了死去的家人的意义,以及自己必须是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我觉得外婆不像是几十年前的一位老人,她不比现在的“外婆”老,她思想进步,意志坚定且自由,在马赞那里,她是一个指明灯似的存在。我喜欢这样的外婆。
二、马赞父母的教育方式
马赞的爸爸妈妈去旅游时,为了给马赞带回她喜欢乐队的海报,妈妈想法设法把爸爸的大衣剪开,放入海报再缝起。战争年代,伊朗周边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作为伊朗人的特殊身份增加了这对夫妇通过边境的难度,这意味着通过边境比一般人更麻烦。但夫妻两人就和搞恶作剧一样,偷偷藏起海报,只为满足女儿的心愿。
我既看到马赞父母对小马赞的爱,又看到夫妇两人在那个囚笼般年代下,对自由的坚守。这份自由,也正是夫妇两人灌注于马赞的教育中的。送她去奥地利,让她过自由的生活,马赞结婚前,爸爸向雷扎提出条件要求婚后由他资助自己的女儿出国,因为自己的女儿是在自由的环境下长大的。当然,爸爸也要求自己的女儿有离婚的权利。
尊重与爱,给马赞自由。这是马赞的爸爸妈妈。
三、小马赞内心的坚定方向
马赞是那个黑暗笼罩时代下的一股清流。一开始,马赞就不是一个普通人。首先是家庭条件优越,爸爸有着一辆“劳斯莱斯”,外祖父和叔叔也不是一般人,外婆和妈妈也不是等闲之辈。以及后天接受的教育,14岁出国去奥地利学习,之后再次出国。这些因素都参与塑造了马赞的性格以及影响了马赞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所做出的选择。
“流落奥地利”中,马赞如同流浪儿一般飘荡在奥地利。没有归属感、没有自己的朋友,最可怕的是,没有真正的自己。最让我敬佩她头脑清醒、主意坚定的一幕是,她为了合群而和朋友们一起吸烟,却趁他们不注意偷偷吐掉。我看到这个女孩在是非前的坚守。以及后来,她和朋友闹掰,击碎自己作为边缘人大的身份,大胆承认自己是伊朗人,最后只能自己找房子住。击退自己是边缘人的现实,也意味着马赞与奥地利周围的一切决裂。而当他与唯一的依靠——男朋友分手时,马赞在奥地利,真的失去了一切。露宿街头,与流浪汉没有两样。我的脑海里还闪现着马赞铺着一张报纸睡在公园躺椅上的场景。在伊朗,马赞可是出身贵族的小姐,在奥地利,承认自己是伊朗人后,当然还有倒霉的失恋,马赞真的是“失魂落魄”。我好心疼这个女孩,一个去异国他乡找自由找存在感却落得遍体鳞伤的可怜人。小小年纪,却承受如此之多。那个年代、那个国家,也许就没有真正的小孩,每个孩子俨然早早步入成年,被迫去面对与承受。我敬佩马赞的坚韧,像个仙人掌般活了下来并活得漂亮。
喜欢这个故事,喜欢马赞一家对自由的追求,喜欢他们独立的人格,喜欢他们活生生地生活。他们是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在那个闭塞的年代实现着自己的独立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