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Lombok实现建造者模式
本文应该不教你怎么自己实现建造者模式,个人感觉这个模式就代码与get/set的代码冗余来说也并无很大区别,无需自己实现,别人已经封装好了,你需要做的,就是知道他是怎么封装的?为什么这么封装?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不是去学了这个设计模式之后自己写代码去构造这个模式,那别人封装的意义何在。
本文只教你怎么用Lombok来使用他的@Builder
在我的理解里,说白了,建造者就是要实现上图这样一个东西,当参数多的时候,可以明确你这个参数到底是赋给谁的。不是无休止的调用set,也不是在构造方法里写一大堆,到后来自己都不知道这值赋给的是什么参数。
反编译后,代码如下,可以看到: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final Integer code;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User(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
this.code = Integer.valueOf(200);
this.username = username;
this.password = password;
}
public static UserBuilder builder() {
return new UserBuilder();
}
public static class UserBuilder {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ublic UserBuilder 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this.username = username;
return this;
}
public UserBuilder password(String password) {
this.password = password;
return this;
}
public User build() {
return new User(this.username, this.password);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User.UserBuilder(username=" + this.username + ", password=" + this.password + ")";
}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User(code=" + this.code + ", username=" + this.username + ", password=" + this.password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user = builder()
.username("xiaoming")
.password("123")
.build();
System.out.println(user.toString());
}
}
@ Builder的作用:
1.创建一个名为ThisClassBuilder的内部静态类,并具有和实体类形同的属性(称为构建器)。
2.在构建器中:对于目标类中的所有的属性和未初始化的final字段,都会在构建器中创建对应属性。
3.在构建器中:创建一个无参的default构造函数。
4.在构建器中:对于实体类中的每个参数,都会对应创建类似于setter的方法,只不过方法名与该参数名相同。 并且返回值是构建器本身(便于链式调用),如上例所示。
5.在构建器中:一个build()方法,调用此方法,就会根据设置的值进行创建实体对象。
6.在构建器中:同时也会生成一个toString()方法。
7.在实体类中:会创建一个builder()方法,它的目的是用来创建构建器。
重点就在于构建器中的类似于setter的方法最后都会返回一个this,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来一个个给参数赋值,赋值完毕再调用build()即可。
@ToString与@ Builder一起用的话,就会在构建器中创建一个实体类的toString()方法,区别于@Builder创建的构建器类的toString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