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时候想过别人的感受吗?
愚公移山的时候想过别人的感受吗?
金何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只是除了智叟以外,好像再没有什么人质疑过他了。
从自我的精神去看,他的行为确实能够感动、激励人们为了实现愿望而奋斗。但从他我的角度看,他的行为,却是建立在“阻隔”了别人之上。
原文写道: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挖山挖下来的土石,全部运到了渤海之尾这个地方,现在不去考证渤海之尾在什么地方,只沿着愚公的逻辑延伸下去想想。
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按照愚公自己设想的状态,他的后代子孙若忠实履行不停止挖山,那就一定能够挖完。只不过,挖下来的土石,又在渤海之尾堆成了一座山。
那这座山背后的人,是否感到了被阻隔的不便呢?我想,愚公在世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只想到了自己的不便,却没有考虑别人的不便。
幸而玉帝被感动了,两座大山被挪到了别处。
那么,玉帝同样怀着的是愚公的思维?同样只考虑到了一个人的感受而没有考虑到另外人的感受?
我没办法知道玉帝的思维。
或许,因为玉帝是至高无上的神,他懂的人世间的一切。于是山肯定会被挪到恰到好处的地方,不会让任何人再感到不便。
又或许,玉帝是最高的主宰,一切喜怒哀乐都是他在把持。山移动到什么地方,不需要跟凡人商量,如果恰巧别的地方的人同样也感受到不便,那你只能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无常。
于是,山挪了位置,愚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了方便,获得成功的喜悦,玉帝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至于智叟的质疑,他提出问题的关键点是,愚公的后人能否忠实履行愚公的未尽事业。
不成想,玉帝终结了这种猜测,智叟成了永远被嘲讽的对象。
你可以说,这只是一则寓言,不必较真。但透过这则寓言,除了被推崇的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之外,还让人知道,那些因为胜者一方的成功,形成新的未知(好的、坏的),并不会被人关注。
愚公有胜券在握的信心,但是却不能够证明自己的胜利。
智叟也对自己有信心,但是最终被玉帝打了脸。
而玉帝呢,他是至高无上的,他有什么,你能猜到吗?
顺着玉帝的无常,不妨斗胆猜测一下另外一个发展的版本:
愚公:我肯定能做到,而且我相信我的后世子孙也能做到。
智叟:你自己能不能一辈子坚持下去都还是两说呢,你用什么证明你的后世子孙能坚持你的想法呢?
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玉帝听得烦了。
玉帝:大力神何在,把山抬起来,压死他们。
世界一下子安静了。
你肯定会反驳,这样的版本是不合理的。玉帝是万物主宰,他不会这样不讲情理善恶不分。是的,玉帝是主宰,但是他把山移到别处,阻隔了他人,又该如何解释?
愚公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其实玉帝也没有。
只是玉帝最后代替愚公做了“恶人”,他地之人若真遇阻隔,只能在心底暗骂玉帝而非愚公,就如同人们经常痛骂命运的无常那样。因为,玉帝就是凡人心中的命运。
愚公,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认可和推崇,由他的行为演化出来的精神美德,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坚持自我迈向成功。
戴维·布鲁克斯说,我们身处的文化只教导我们去掌握成功所需的技巧,但很少鼓励我们要谦卑、同情他人、面对自我。我想再加上一点,那些极力想要获得世俗成功的人,虽然他可能无法掌控玉帝的安排,但是他却懂得如何去讨好命运。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切绊脚石都要被挪开,但却从没想过,这些挪到其他地方的“石头”,有可能正在妨碍别人。
你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