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清晨起床,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本来下雨不是什么稀罕事,但这场雨如果下透了对庄稼的生长十分有利,要知道去冬今春低温少雨,大地早已干旱,俗话说,“润物细无声”,这场雨的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让人不注意都不会觉察到它的存在,为了不打扰孩子们睡懒觉,我泡了一杯绿茶坐在窗边在小饭桌前,静静的坐在那里看书写字,细小的雨滴随风飘落在玻璃上,发出细小的声音,于是就不再是“细无声”了。噼噼啪啪的声音心里感到无尽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大有飘飘欲仙之感。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听得我心里直痒,于是索性打开窗,窗外树木一片葱茏翠绿,更有几只鸟儿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仿佛这干涸的大地此刻又充满了活力。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文人雅士的事,我自问不是一个俗人,但与雅士尚有很大距离。在古代诗中有很多描写雨的名句,我最喜欢宋代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在写这首词的时间心情肯定是极为复杂的,他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而我为什么听雨会兴高采烈呢,这里其实并没有风雅的意味,我完全是个“俗人”。首先我想到的主要是山野里的田地,我从小生活在乡下,十六岁离开,像种铲地、除草、玉米、栽稻子、放牛等农活我都干过,骨子里就是个农民,一直到今天参加工作近二十年,依然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每天最高的理想就是多收粮食。前几天我回乡访亲的时候,在山上遇到过一场大雨,当时细密的雨点打在干旱的泥土上溅起灰尘的情况至今历历在目,据同乡李大哥讲,这天太旱,这样的好雨实在太少了。是啊!天一旱,就会威胁庄稼的生长,如今的我即使身在城里每每遇到少雨的时节,心里也会焦急不安,无奈当今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此刻,我坐在窗前,听到、看到外面的雨声,不禁心驰神往,仿佛我的心早已神驰千里回到家乡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地里,如今“久旱逢干霖”稻苗都张开小嘴吮吸着甘甜的雨滴,本来有点萎黄,现在慢慢变的青了,原野里一片祥和,农民兄弟都露出开心的笑脸。我潜心祈祷,祝愿这场及时雨多下一会,最好永远都不要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