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论语》003: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什么儒家的“仁”?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仁”字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
仁也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指导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仁的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孟子为发端。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2、为什么要追求“仁”?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信仰的终极魅力就是终极关怀。
3、我们怎么做?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4、孔老爷子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
(1)巧言:花言巧语。
(2)令色:谄媚的态度。
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一旦有这两个,离“仁”就越来越远了。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相对容易,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更难。